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林业成果及效益

第三节 林业成果及效益



                 第三节 林业成果及效益
  经过农场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农场的林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2000年末,发展到拥有农田防护林37 441亩,占全场耕地面积的9.4%,在50万亩耕地上建起了主林带 1 231条,副林带625条。主林带间距200~300米,副林带间距800~1 200米,构成986个农田防护林网络。100%的耕地实现了农田林网化的要求。营造用材林 5 160亩,林木年净生长量达14 400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量174万立方米。在营区及道路绿化方面,全场义务植树47万株,种绿篱1.6万延长米,修建各类花坛 7.6万平方米;绿化道路227.9公里;种植花带31.4万平方米;种草坪4.2平方米;全场小城镇人均绿地27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 56%。进入90年代,农场加大了绿化美化投入。先后累计投资 300多万元用于改造过去仅靠单一杨树加行列式的绿化模式,将全场营区绿化树全部更换为垂柳和灌木花卉。并种植了宿根花卉和夏季草花。与此同时,群众的自觉绿化、美化意识不断增强。居民区内房前屋后栽植了果树,一些单位还建起了各具特色的景点,推动了农场高标准绿化工作的进程,使农场绿化达标率达到100%。
  造林绿化工作给农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效益
  农场从1955年建场到1985年的30年中涝灾、风灾、旱灾频繁出现。其中涝灾占23年,旱灾占 5年。严重威胁农场的生产、生活。林业的发展,使农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田防护林充分发挥了防风固土、蓄水增温的作用。据1991年农场农业、林业和气象等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有林带比无林带气温提高2.5~3℃,蒸发量相对减少7.5%,土壤含水量增加4%~4.5%,绝对温度提高 2.5~5.0%。自然环境得到彻底改善。保护了农田生态平衡,促进了生态的良性循环。曾一度绝迹的野鸡、野鸭、野兔等又重新出现。农场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农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经济效益
  农田防护林的建立,使农场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的改变,为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小气候”。1986~2000年农业连续丰收。林业可使全场农作物平均每亩增收2~3元。到2000年立木蓄积量17.4万立方米,每年的净生长量14 400立方米。早期营造的防护林、用材林已开始间伐获益。按现行价估算,仅木材一项超 1 000万元。随林木蓄积量增加,林业已成为农场的“绿色银行”。
  三、社会效益
  生态林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了场所,众多的树木美化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陶冶情操,促进了农场两个文明建设。农场先后被农垦总局、省委省政府分别授予“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城镇建设先进场”、“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