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文化名人

第四节 文化名人



                   第四节 文化名人
  苏 堤
  苏堤,1931年7月出生,江苏省徐州市人。大专文化,主任记者。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6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记者、编辑、湘谭大学文学系主任、副总编。1955年随部队转业到农场,曾任农场《生建报》(后改二九一报)编辑,1958年调任《合江农垦报》编辑,1991年离休,离休前任《农垦报》社副总编。主要作品有《新苑探源》、《垦区新闻事业发展史》四集。曾任《黑龙江新闻史》编委,并撰写《农垦报史》。
  李建国
  李建国简介(以2003年1月9日《农垦日报》中〈笔绕油彩写恋歌〉代简介)
  笔绕油彩写恋歌
  ——记知青画家李建国
  刘春杰
  在1996年初黑龙江日报社举办的笔会上,哈师大艺术学院副院长高卉民将正在作画的一位中年画家介绍给我:李建国,《江苏画刊》执行总编,咱们兵团知青。
  《江苏画刊》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美术期刊之一,学术性强,品位高,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我已订阅近20年,几乎熟知该刊所有编辑的名字。执行主编竟然就是当年有名的知青画家李建国,让我非常意外和惊喜。他沉稳中略含淡漠,干练不俗又有点漫不经心。北大荒之缘,在那次笔会上我们的话格外多,关于垦区北大荒版画、关于我们共同熟知的画家……
  李总1968年自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下乡到二九一农场,在那里生活了近十年,北大荒成为他人生重要的一段旅程。他忘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田野村落,尤其是纯朴善良的农场职工给他的温暖和关爱。他的开拖拉机的师傅夫妇将他和他的女友视为亲人,将平时不舍得吃的鸡蛋给他们吃。严冬,怕知青宿舍太冷,师傅把他们叫到家里帮他们烤鞋垫、洗衣服;盛夏,又担心宿舍里蚊虫让他们吃不消,帮他们准备蚊帐;逢年过节,一定将他们叫到家中,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城里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1997年,我陪同李建国夫妇回访二九一农场,再次踏上这片承载他们思念,留下他们青春足迹的土地。当已白发满头皱纹满面的师傅夫妇与李建国夫妇四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我看见了两个女人眼中含着激动的泪。此刻,透过李建国眸子上那厚厚的镜片,我才读懂李建国那看似淡漠的外表下深藏着的炽热情感。
  多年后,我将珍藏的一幅李总1971年创作的宣传画给他看,这幅画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印刷发行。大概由于当时白纸较少,知青画家赵晓沫在这张宣传画的反面印了她的版画,于是,这张纸便因印有两位著名画家的画而显得格外珍贵。李建国见到这张当时印数几十万并被广为张贴的旧作非常高兴,沉思片刻在画的一角写道:我在北大荒除了干农活,每年冬季得以到佳木斯兵团机关参加美术学习班,1971年奉命创作了三幅宣传画,此为其中之一,我手头无此画稿,亦无印刷品,今重返北大荒,观此画感慨良多,以题之。
  提到兵团美术学习班,还有一段小插曲。这个学习班当年聚焦了一批来自各团的知青。他们的艺术灵感在这里点燃,创作里程在这里起步,这中间的多数日后都成了我国著名画家,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影响着我国的美术创作。有一次,李建国将在连队画的女友 (后成为他的夫人)的肖像带到创作班,并 “胆大妄为”地画到了创作的宣传画上。这一行为在那个年代是犯戒的!出于帮助李建国的目的,批评会针对他不画工农画“美女”这一问题展开斗争。李建国知道同志们也是善意的,在会上便默不作声。会后他独自到一位搞宣传的老同志家散心,可学习班的战友半天见不到受批的李建国,担心他寻了短见,于是全体紧急集合,冲向佳木斯江边沿江寻找。
  随着知青的返城潮,李建国离开北大荒,后来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80年代他颇具影响的名为“知识就是力量”的宣传画在全国美展得了大奖。90年代他的创作转向油画人体,“青苹果”系列作品在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作品不单纯地描摹女性裸体,给人带来简单的感官享受,而是通过清纯并略带忧伤的画面,向观者传达一种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看这些画,如咀嚼酸涩的青果,如回味飘逝于往昔的一曲恋歌,让人不由感叹青春已逝、岁月蹉跎、世事沧桑。在北京琉璃厂一带,曾见到几幅“青苹果”的赝品,无论技法还是格调,皆相去甚远。
  作为画家,李建国的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的重要大展,多次被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的拍卖公司成功拍出。作为《江苏画刊》的执行主编,他成功地主持、运作,将画刊办成了影响力位居国内同类期刊榜首,且订阅数量一直攀升的刊物。他多次主持国内重要美术活动,并应邀到法国、德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参加艺术活动,为中国当代美术,尤其是中国画艺术交流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作为知青,他辟出画刊的珍贵版面刊登北大荒版画新作,介绍青年画家,极力宣传北大荒版画艺术。
  近年,李建国的油画作品更富个性,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建国作品》集,凭他的职业经验和艺术修养,如将前两老作品《北大荒的回忆》删除,作品集的整体风格会更统一,更典雅更现代。年过知天命的李建国毫不犹豫的将这两幅作品收入画集放在最前面,可见北大荒生活已深深地融入到他的艺术生命中。
  侯炳垚
  侯炳垚,笔名老侯,号黄埔墨叟。1921年生于河南尉氏洧川,1938年考入四川成都黄埔军校十八期一总队工兵科。194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82年6月离休,离休前任二九一农场原种场技术员。现定居郑州。
  老侯自幼酷爱书法及绘画,早年曾先后师从杨蕃周、钟质夫诸先生。其书法宗汉隶,花鸟、山水多以表现自然哲理的感情而具有典型的文人画风格。曾被我国政府及有关单位作为国际礼品赠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
  书法在河南孟津市王铎书画陈列馆、湖南汩罗屈原碑林及河南新郑轩辕故里等胜地勒石。1994年在庆祝黄埔建校70周年活动中,其 5幅《迎春》红梅通景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2002年,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展60周年”书画展中获一等奖。2005年 5月,在北京夕阳红中国老年书法作品选集中获金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及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选集》、《黄埔老人诗书画集》、《黄埔军校同学诗词》中都有其书画与诗作。1999年在迎澳门回归的“双庆”活动中,在郑州、新郑举办了老侯夫妇的钻石婚书画展。1990年为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书写大门木质楹联,其造像被中国“古代书院”特种邮票和明信片所采用;1997年,在《艺苑撷英》及《中原文史》第10期、《河南省书画名家志》、《政协委员风采录(河南卷)》均有其小传。
  侯炳垚曾任郑州市第九届人大代表、郑州中原区政协委员、郑州中山书画社社长、郑州中山书画研究会会长。现为郑州美术辅导中心学校名誉校长,郑州中山书画研究会、河南省军区老战士书画研究会及中国崇山书画院、河南省洧川书画院等顾问,河南省黄埔同学会会长,英寸军校全国同学会理事等职。
  尤劲东
  尤劲东,1949年 5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50年随父母定居北京市。196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9年下乡到兵团三师二十八团(今二九一农场)一连,先后任农工、学校美术教师,1975年调三师三十一团(今曙光农场)任宣传干事。1978年考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期间创作的连环画 《法尼娜·法尼尼》获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奖。 毕业时创作的连环画《人到中年》1985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电影《人到中年》中的许多画面就是根据连环画拍摄的。同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讲师。连环画《黑色的沃土》于1986年获北京市美术展览一等奖,作品被北京美协收藏。同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并任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委员。1988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中青年画15人邀请展,1990年留学日本。在此期间,先后在东京每日画廊、三越画廊、东京中央美术馆、崎玉美术馆等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以北大荒为主题的丙烯画引起轰动。2000年回国在中央美院版画系任教,现为版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教授。2006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以北大荒生活为题材的《青春日祭》插图个人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