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永远的十五岁

永远的十五岁



             ——记舍己救人的优秀共青团员田文超  
                     陈怀立
  理想,是人们心灵深处最瑰丽辉煌的殿堂;
  信念,则是攀登这座殿堂的坚韧扶梯。
                                 ——题记
  “赖宁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需要,我会像赖宁一样勇敢!”
  这是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用生命写下的不朽遗言。
  他,生在二九一农场二十队。春华秋实,寒尽暑来。他15年的人生,虽然像流星一样短暂,但却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芒。
  1991年夏,他以行践言,长眠在松花江边。
  他的死,震动了松花江畔的二九一农场,揪着一万二千颗心!
  在红兴隆管局团委和教育处为他举行优秀共青团员、赖宁式少年命名大会的那天,二九一农场俱乐部被挤得水泄不通,走廊里也站满了人。数以千计的老师、学生、职工和领导从四面八方赶来,人们像失去最亲的人一样放声痛哭。
  他的父母抚摸着儿子的遗像,悲痛地说:“好孩子,你看一看全场的人都来送你了!”
  他们的儿子就是二九一农场中心校的田文超。
                     松花江作证
  松花江永远记着这个日子。
  1991年8月15日正午。
  田文超和要好的同学李鹏飞漫步在松花江边,此时,虽然松花江的洪峰已过,但透过汹涌澎湃的江面,那泛着黄沙滔滔东流的洪水,仍露着狰狞的面孔。
  李鹏飞站在江边冲洗着身上的泥土,江水涌动着跃上岸边疯狂地舔着李鹏飞的双腿。
  坐在堤岸上的田文超呼地站起来,似乎预感到不好……
  突然,李鹏飞脚下一滑,跌入松花江。漩涡一个接着一个,李鹏飞在水中挣扎,拼命呼救。田文超来不及脱掉身上的衣服,跳入混浊湍急的江水中。汹涌的松花江水掀起一个又一个恶浪向田文超扑来,他毫不理会,两臂交替着打水,拨开恶浪艰难地向李鹏飞扑去。10米……5 米……终于离李鹏飞不到 1米远!“快拉手!快拉手!”田文超呼喊着向李鹏飞伸直了胳膊。李鹏飞听到喊声,刚要拉手,一个浪头打来,他又被冲出三十多米。田文超拼命地呼喊:“快救李鹏飞啊!”他又向李鹏飞扑去。可他单薄的身躯,怎能抵挡住如猛兽般的洪水,耗尽体力的田文超被卷入激流之中。
  李鹏飞被冲到岸边的浅滩上,得救了。
  闻讯赶来的人们纷纷跳入江中抢救田文超。水深流急,滚滚江水狂奔而下,人们再也没听到田文超的呼喊声。
  一个小时后,田文超被打捞上来,他静静地躺在父亲的怀里。江边的小草低下了头,在向小英雄致敬。
                     时代的哺育
  滔滔的松花江在田文超家屋后旋了个弯,便绕着二十队蜿蜒而去。二九一农场,是一块肥沃的土地。老一代垦荒战士播下的无私奉献的火种,在这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哺育着农场一代代优秀儿女。从为开垦这片土地而英勇牺牲的二十三烈士,到为农场建设而以身殉职的矍祥春、刘锦湘等英雄,再到勇斗歹徒而光荣献身的公安干警宫克正……二九一人把这些人的英雄事迹编成故事、歌谣,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
  孩提时代的小文超,常常听父辈们讲述这些故事。英雄们的光辉形象在小文超的心田里牢牢地扎下了根,成了他的榜样。
  倘若说人生是一部交响乐的话,那么这最初的启蒙无疑给田文超定下了最美的基调。
  在二十队机车轰鸣的麦收战役中,总能看到幼小的文超为使生产队多收一粒小麦而捡拾麦穗的景象。在趴窝的机车旁,经常看到小文超忙着为修车师傅递工具。在家里,文超更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妈妈在外压水,小文超会撂下香喷喷的饭菜,夺下妈妈手中的水井压把,帮妈妈干活。领导任阿姨身体不好,爱人又是生产队的忙人,每逢卖粮的时候,小文超总是赶到她家帮着卖粮。
  1983年一个细雨霏霏的夏日。此时,小文超刚帮助邻居拾完晒在院子里的衣服,回到家里,吹灭了妈妈为他点着的生日蜡烛。忽然,桌子上的收音机里,传出了播音员亲切感人的声音:“二九一农场的田文超同学,二十队的同学们为你点播《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感谢你从家里拿来饭菜看望被大雨隔在学校不能回家的学生们。”“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欢快的旋律在屋子里回荡。
                    学校的锤炼
  二九一农场一分场中心校是一所经常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小学。
  1984年 9月, 田文超跨进校门的第一课是北大荒人讲的传统教育课; 学会的第一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黄继光的故事。革命传统教育的春风雨露滋润着少年田文超的心田。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田文超很快地成为全校有名的三好学生。他把做好事助人为乐当成陶冶自己情操的必修课。隆冬时节乘车去分场上学,他总是把驾驶室让给小伙伴们。在一个又一个严寒的夜晚,又是他打着手电,顶着“烟泡”把同学们从学校送回家。在学生集体宿舍里,谁都不愿意和一个爱尿炕的小同学住在一起。又是田文超主动把自己的行李搬到这位同学的旁边。每到半夜,田文超经常揉着惺松的双眼,喊他起夜。担任班长以后,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处处以模范行为带动和影响其他同学。学校的厕所经常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师生们不用猜就知道是田文超干的。班级里有位同学不愿意参加集体劳动,而且性格孤僻不接近同学,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同学们都看不起他。又是田文超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帮他找学习材料,给他讲解难题,鼓励他奋发向上,这名学生的成绩很快上升到中游,并在全校的一次文艺汇演中获得了小品一等奖。文超的好朋友魏明春是个只顾学习的学生,田文超找到他:“我们都快长大了,要有理想和追求。”并送给他一本自己最爱看的书——《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尊老爱幼更是田文超一贯的行为准则。1990年冬天的一个傍晚,鹅毛大雪下个不停。在一分场场部的客车站点,一位老人从客车上下来,他是从山东来二十九队探亲的。老人不知二十九队在哪儿,站在大雪中发起愁来,正巧这时田文超赶往食堂打饭,老人向他问路,热心的田文超仔细问清老人的情况,一直将老人送到五公里外的二十九队。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赖宁》的那些日子里,文超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妈妈看他全神贯注的样子便问他:“文超,如果是你,你能去扑火吗?”小文超没含糊:“如果是我,我会像赖宁一样勇敢。”
  1990年4月的一天,一分场学校的锅炉房突然失火,火势凶猛。锅炉房内有价值8万元的机器设备,一些小同学被眼前的火情吓哭了,可田文超不顾危险,带领几名同学抬沙子灭火。无畏的精神带动了更多的同学,大家从宿舍拿来水桶、脸盆,端水的端水,抬沙子的抬沙子,终于扑灭了大火,保住了国家财产。
                     神圣的考验
  田文超刚脱下为修理学校漏水的水笼头而被水溅湿的衣服,班主任就找到了他:“田文超,经团组织研究决定,准备发展你入团,你和其他三名同学是第一批的。”刚满14岁的田文超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可是,没过几天,田文超找到了任老师。他闪动着一双有神的眼睛,严肃而又认真地说:“老师,这几天我又看了好几遍团章,感到自己做得还不够,以后再努力吧。”任老师望着他那认真的样子,从内心感到田文超是一名合格的团员。
  经过学校认真研究,1991年7月20日,田文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听到这一喜讯,田文超即激动又冷静。他觉得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为社会、为同学做点有意义的事是理所当然的,而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更应该为社会多做贡献。他对团支部书记深情地说:“请组织考验我,我会加倍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
  从此,田文超在学习上更加刻苦了,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写作业。有时老师留的作业多了,他就是写到半夜也要完成了才睡觉。妈妈劝他:“文超早点睡吧。”文超却认真地回答:“我是班长,又是团员,不带头完成作业怎么能行。”
  他经常和姐姐比学习。一次,姐弟俩的考试成绩公布后,文超的总分比姐姐少一分,文超躲在自己的小屋里默默地流眼泪。
  文超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始终是名列榜首。一次,班主任杜春香老师外出学习回来,发现文超在前几天的小测验中考了个第四名,觉得奇怪。一查考卷,原来总分漏加了 4分。如果加上这 4分,田文超就是第二名。当时学校只表彰前三名。杜老师找到学校领导想把名次更正过来,重新表彰。田文超听说后找到杜老师:“老师,我知道我的那道题没错就行了,名次就别改了,要不然会影响别的同学的积极性。”
  在他牺牲前不久,队里号召职工为灾区捐款。当时,文超在舅舅家。回家以后,他埋怨妈妈说:“你为什么不替我捐款呢?”妈妈说:“开学后你可以交到学校去啊!”“妈妈,开学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我攒的零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但是,新学期还没开始,田文超就英勇献身了。
  遵照文超的遗愿,文超的妈妈手捧着儿子积蓄零钱的小钱盒来到了学校,把盒里的5分、2分、1分的硬币共计10元零3分钱倒在捐款台的红布上,这哪里是一枚枚硬币啊,这分明是小英雄对灾区人民的一颗火热的心啊!在场的师生忍不住了,有的抽身挤出人群,任热泪顺腮纵情流落……
  为了人民的事业而无私奉献的人,必然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团省委、省教育厅联合下文,授予田文超“优秀团员、赖宁式少年”的光荣称号。
                               选自《沃野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