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历史沿革

第二章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1956年3月以后,以铁道兵二、三师为主的七千名复转官兵,初到宝清县以东地区创建农场时,境内24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蛤蟆通(古称喀穆图)河畔40户朝鲜族居民和老头店(今二分场一队)
  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居住。百里荒原,人迹罕至,沼泽遍布,草木丛生。
  随着处女地陆续被开垦,相继发现了一些日本开拓团遗址。证实日伪时期,日本武装开拓团曾在此居住,并对土地和矿藏进行过掠夺性开发。
  七十年代初,六分场八队在挠力河边垦荒时,发现了一处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遗址,并出土有石斧、石刀、骨针、纲坠和陶器等历史文物,其中“三足鬲(陶制、古代炊器),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出土文物所罕见”(于志耿、孙秀仁著《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
  1984年8月,经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初步鉴定,农场地区远在新石器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前)就已有人类聚落、生息。
  根据历史文献《左传。昭公九年》记载,“昔武王克殷……,肃慎、燕、毫、吾北土也”,说明,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代,这里已是我国满族祖先肃慎人居住的地方。
  西汉到东晋时,肃慎演变为挹娄。北魏及南北朝时,挹娄改称勿吉。隋勿吉改为靺鞨. 唐时曾以挠力河为界,南北分属号室部和黑水部。农场地区,位于挠力河以南,为栗未靺鞨之号室部所属。辽属东京,道女真五国部。金属上京胡里改路。元属辽阳行署水达达路。明属奴尔干都司管辖。
  清朝,农场地区属三姓(今依兰县)副都统辖区,为渥集部诺罗路,后为临江府(今同江县)所属。
  清《开国方略》记载:“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8月,招取南岸之诺罗路”,诺罗路即指挠力河流域。
  诺罗二宇系挠力之转音,满语,意为“禽鸟众多之地也”。
  满清入主中原时,将当地满族及其分支各部落,均编成八旗,随同入关作战,并将原有领地列为禁地,禁止移民开发。遂使三江流域人烟稀少,日趋荒凉。
  1890年(光绪l6年),清政府下令放荒招垦,河北、山东、辽宁一带灾民流入三江流域,因而宝清县地区人口逐渐增多,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与农场毗邻的“金州帮”、“辽阳邦”,就是较先进入宝清以东地区的辽南汉族贫苦农民,结伙而来,落脚开荒,建起的部落。
  1916年6月16日,宝清正式建县,农场地区也同时划归吉林省‘ 管辖。
  1931年“9.18”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东北三省,后改为十四省,宝清划归三江省。l939年又改划归东安省管辖。“9.18”事变之后,当地人民自发组织了抗日救国军游击队,抗击日寇。高禹山、陈东山率领的救国军、自卫军,以“义顺号”(即大和镇)为基地,活跃在宝清以东地区,打击日军。
  1932年11月,东北护路军总司令丁超率部退至五道岗一带(今农场煤矿地区)后,向日军投降,当了可耻的汉奸。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下江特委领导的饶河游击队,在宝清东部地区开展抗敌斗争时,曾在“南双鸭”(今农场煤矿)建立秘营。
  1934年夏-1936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在“义顺号”、蛤蟆通(今水库)、索伦岗、南双鸭、五道岗(农场场部)地区坚持斗争,不断击败日军的“讨伐”。
  1936年冬,四军二师改编为抗联第七军后,仍坚持战斗在饶河、宝清及农场地区。
  日本侵略者为了长期霸占我国东北,割断当地人民对抗联部队的支援。从1936年起,在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二十年内移殖100万户开拓民计划”。在宝清县境内,用刺刀与火强行“归村并屯”,建立起日本人的武装集团开拓团和集合开拓团。
  据日本官方出版的《开拓民现状》记载,按“第八次入殖计划”规定,于l942年2月前,已在宝清及现农场地区,建立了尖山、万金山、小城子、索伦河四个集团开拓团。索伦河开拓团,当时已移殖了l042武装开拓民,并建有诊疗所和小学校。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仅在现农场所属地区内,日本侵略者已建有三个开拓团十五个部落。计有蛤蟆通河开拓团五个部落,分布在现在的一分场场部和三不管地区。小索伦河开拓团,本部设在小索伦河一道岗,有五个部落。大索伦开拓团,本部设在大索伦河上岗处(即现在的农场造纸厂附近),有五个部落。
  为了加紧对中国人民的掠夺,1940年日伪政权曾在宝清城东25公里处(今三分场地区),建立了一个“勤劳奉仕队特设农场”,当年已开垦旱田71公顷,水田45公顷。
  “百万移民计划”由于遭到当地群众的反抗和抗联队伍的沉重打击,进展十分缓慢。据《东北垦殖史》记载,1940年1月公布的日伪统计资料,“第九次入殖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很不相符。原定向宝清县移民200户1,100人,实际只有434人。l941年“第十次计划”原定向宝清县移民700人,实际只有234人。
  据原住虎林县后为四分场职工家属的董立成老人口述,日伪统治时期,住在现在四分场地区的日本开拓团,时常缺粮断炊。当时交通十分不便,只能用人去杨大房子开拓团背粮。一个名叫石臼的日本武装开拓民班长,在背粮途中,突然暴死于小河桥上(今四分场五队附近),日本人便将河桥取名为“石臼桥”。l962年,农场改名为解放桥,并重新进行了修建。
  1945年8月12日,苏联红军解放宝清,结束了日伪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和奴役。
  1946年7月3日,东北民主联军359 旅击溃盘据宝清的喻殿昌匪部,建立了民主政权,农场地区从此获得了彻底解放,回到人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