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土壤

第四章 土壤

土壤



  我场土壤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耕地,开垦年份不长,有机质多。主要表现为土层厚、肥力高,而且表现类型较多,开阔平坦,块大坡长,宜于机耕,也适于农、林、牧各业生产。
  我场属于三江平原。这里属于草甸林溶黑土,是在雨量充沛植物繁茂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土层厚度一般在50——60公分。甚至有的达到一米二,表层腐植质含量约l0% 左右。团粒结构良好,是省内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根据多年来我场农业技术人员对土壤的调查化验,全场土壤可分为五大类,十五个亚类。五大类分棕色森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泛滥地土壤。
  十五个亚类即棕壤、草甸棕壤、白浆土、潜育白浆土,草甸白浆土,白浆化草甸土、潜育白浆化草甸土、草甸土、潜育草甸土、草甸沼泽土、泥炭沼泽土、泥炭土、泛滥地草甸土、泛滥地沼泽土和轻化草甸土等十五种。
  现有耕地的主要土壤是白浆土和草甸土两大类。
        白浆土类耕地
  包括白浆土(岗地白浆土),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三个亚类。总面积448,60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8%.广泛分布于全场漫岗丘陵地区,是我场一、二、四、五等分场的主要耕地土类。
  岗地白浆土,多位于山前台地及平原中突起的漫岗中、上部。自然植被主要是柞、杨等阔叶杂木林,地下水埋藏较深,一般在十公尺以下,黑土层薄约l4-18公分,白浆层20公分左右。心土层为灰色,柱状结构有胶膜发亮。此类耕地土质粘重瘠薄。土壤中有效养分较少,尤其是有效磷少。早春气温低,冷浆不发苗也不耐涝。
  由于这些地区是我场初期开垦耕种时间较久,风蚀水蚀严重,肥力急剧下降,属于我场耕地中产量最低的三等田,也是重点改良白浆土的对象。
  草甸白浆土(平地白浆土):分布于我场漫岗地中、下部或平原稍高处。植被以灌木,小叶樟,丛桦和五花草等为主。黑土层一般在15公分到20公分左右。剖面特点是白浆土层较暗,结构不明显,心土层呈棕褐色。此类耕地特性,同岗地白浆土有点类似,唯肥力稍高,属我场产粮区中的二等地。
  潜育白浆土(低地白浆土):多处平地部位。植被有小叶樟、活柳及杂草,地表季节性积水,地下水在1.5公尺左右,潜育现象明显。这些地区虽土层较深,一般在15-25公分左右,白浆层结构不明显,呈灰色,过渡到蓝灰色的潜育层,心层土为小核状,灰褐色。此类耕地肥力较高,属于二等田。
  白浆土类型地的共同特点是土质粘重,透水性能差、层次明显、土壤理化性状差,作物收成要受年景影响。因此,大面积改良白浆土是我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草甸土类耕地
  包括白浆化草甸土,潜育白浆化草甸土、草甸士和潜育草甸土。总面积51,970亩,占我场耕地面积的46.3%.这类土壤广泛分布于我场缓坡地、平地和低平地地区。
  这类土壤的特点是:地表水份过多,底土粘重、透水性弱,喜湿性植物生长繁茂。我场三、六、七分场和二、五分场北部的耕地大都属于这一种土类。
  这种土壤由于受草甸植物的影响,腐植质极为丰富。黑土层一般在30-50公分,最深的地方达到l米多,耕层土壤较疏松、结构良好、呈颗粒状。自然肥力高,适宜于三大作物生长,粮豆增产潜力很大,属于我场一类土地。
        草甸沼泽土
  我场草甸沼泽土总面积有l50,45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4%.因多分布在较低的平地,土质粘重,土壤中水份过多,耕层排水不良,易涝受害。
  这些地区,由于长期过湿耕作,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不少黑土层较厚的草甸土,还有逐渐向“黑锈土”发展的趋势,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积极从水利和耕作上加以改进;否则,高产土类的潜力将难以发挥。
  另外,还有泛滥地草甸土和与泛滥地沼泽土,分布在挠力河与蛤蟆通河两岸。
        棕壤
  山地棕壤、草地棕壤也不同程度地分布在我场山地丘陵地带。
  这些地区山高坡陡,机耕不便。上面植被为次生阔叶林,对农作物生长有影响,宜为林地。
  为了保持水土,河谷两岸草荒地应禁止开荒,宜作放牧地。
  为了保持水土,河谷两岸草荒地应禁止,宜作放牧地。
       八五二农场境内土壤分析
             (根据1974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