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场从建点开荒到l984年,已建成农业分场七个,良种场一个,业生产队74个,总耕面积l,090,245亩。主要作物机械化程度达95%以上。其中麦类和大豆达l00%,玉米达70-80%。
廿九年来农业生产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56年—l963年)
这个时期开荒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单产很低。八年粮豆平均单产只有97.8斤。l956年建场当年就采用了边开荒,边播种的方针。开荒203,445亩。播种21,597亩。收获大豆700,000市斤,蔬菜70多万斤。
到1963年。已发展耕地612,446亩。播种面积532,699亩。粮豆单产l40斤。总产73,561,000市斤。
这个时期,分场和生产队虽然基本成型,但由于机械少,农具不配套,玉米、大豆种、管,收很大程度上靠人工操作,单产提高不快。
同时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作业粗放,损失严重。玉米、大豆采用的品种多属农家品种,产量低。不施肥,或单一少量施肥。作物结构不合理(如1959年以大豆为纲)。
部份年份农机具担负面积对照表 单位:亩
说明:(1)此表只引用麦、玉、豆三大作物面积;
(2)1956年还没有联合收割机,故引用1957年为例
各时期三大作物主栽品种的产量范围表
说明:(1)每个阶段的产量范围,是取首尾两年的平均单产
(2)产量上出现个别反复,是自然条件所致,并非品种造成。
第二个时期(1964—1966年)
这个时期,是农场上下贯彻“五边”方针,在农业上积累生产、管理经验,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时期。尽管播种面积增加不快,但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增长。三年平均亩产206.7斤。总产3091,233,000市斤。比第一个时期单产92.8斤提高223.2%. 总产提高了785.3%.
1963年农场归属东北农垦总局之后,农业生产开始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其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逐步开始实行农业生产的五大制度,即轮作制、耕作制、施肥制、良种繁育制、植保制,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管理农业的制度。为当时的农业发展及以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2,注意了对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以及各类业务工人的培训。除每年冬季总局集中农场,分场、生产队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外,农场和分场也进行有关业务培训。科技知识、管理水平、业务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3,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本地区生产的客观规律有所掌握。如在农时季节的掌握上提出了五个二十号。即4月20日播完小麦。5月20日播完大田。7月20日管完大豆。8月20日收完小麦。
10月20日收完大田。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广泛使用机械自制颗粒肥,减少了过磷酸钙对土壤的固定,提高了肥效。并且在施肥问题上,由过击的单一施肥,改为氮磷配合混施,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5、推广了小麦分段收割办法,提前了收获期,提高了种子发芽率和商品粮等级,减轻了晒场压力,减少了粮食损失,这是班场在麦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6、采用了飞机麦田灭草和大豆叶面施肥。麦田在分蘖和拔节期使用72%2.4-D丁脂,亩用量0.1公斤。杀伤双子叶杂草75-100% ,单子叶杂草也得到控制,增产7-27%.小麦在花期亩喷0.6公斤尿素和0.2公斤三料,增产8-13%.小麦喷矮状素植株矮10-20厘米,防倒伏,增穗粒数,增产8-55%.大豆大面积飞机喷肥,即钼酸铵l0克加尿素和过石各0.6公斤/ 亩,增产效果在5-20%. 7、推广了综合灭草(播前封闭灭草,苗前苗后耙、蒙头土、中耕三遍以上)等一系列灭草措施,进行了大面积机械灭草,一般年份基本上可以控制杂草危害。
8、在三大作物品种上。淘汰了小麦合作2号和甘肃96,迅速扩大了明尼2075品种。淘汰了大豆满仓金品种,推广了产量高,适宜机械收获的东农、长春等品种。淘汰了玉米宝清红骨品种,推广了黄金塔品种,并且玉米保苗由原来的每亩2000株,提高到3000株。还增加了施肥中磷肥比例,使玉米提前成熟,躲过了霜期,增加了收获量。
9、截止1984年为止,农场41名农业大学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是l966前来场的。81名农业中专生中也有一大部分是1966年前毕业来场的。他们对各时期农业生产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由于以上原因,使粮豆平均单产提高到206.7斤,比建场初期对92.6斤,每亩高114,1斤。
第三时期(1967—1977年)
在这个时期前十年,是在“文革”动乱中渡过的,但气候条件好,自然灾害很少,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再加上第二个时期农场的水设施产生了明显效益;农机有大量增加;农场采用制定了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和制度;技术队伍有了扩大;都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当时的领导人员,在某种程度上违背客观规律,存在瞎指挥现象,造成农业生产不应有的损失,使基础好,自然条件适宜,本应大发展的农业生产形势,受到严重影响。
这个时期开始时,绝大多数的管理干部,领导干部,甚至基层的排长、各类技术人员。都被打倒。
有的靠边站,由造反派掌权,互相打内战。大肆鼓吹“技术工作是白专道路”,抓生产就是“以生产压制革命”,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组建兵团初,主管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基本上是现役军人。他们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往往以命令指挥生产,凭想象办事。
1972年8、9、10三个月连续降雨490毫米,土壤饱和,地表明水。在这种情况下,仍号召全团总动员,挥镰上阵在泥水里人工割大豆。结果大面积大豆割完后烂在地里,造成极大的人为损失。尔后,又在学大寨中,搞花架子,满足于大造声势。用厩肥加白浆土制土粒肥,劳民伤财。在白浆土上深翻30厘米,结果造成几年减产。
第四时期(1978—1983年)
是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时期,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中全会以后。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出现了历史上的大丰收年(一九八0年)。单产(粮豆)345斤,总产174,321吨,盈利3,007.6万元。
这个时期的六年中,粮豆平均单产241.6斤。主要受1978年严重干旱和l981年百年未有的涝灾影响。1977年全年阵雨346.4毫米。比正常年少近200毫米。而1978年的五月份降雨26.5毫米。六月份降62.2毫米,七月份降雨l20.7毫米,致使小麦大面积干死或不结实,全场平均亩产只有83市斤。1981年又出现百年不遇的涝灾,六月份降雨l35.1毫米。七月份是141毫米,八月份降雨245.5毫米,三个月合计降雨521.6毫米。相当正常年份全年降雨量,并且基本上没有晴天。致使高于l980年产量的小麦,大部分丢失在地里。抢回来的每亩仅有ll0斤,这ll0斤也有一部分因严重赤霉病而不能做口粮。由此所造成的土壤板结草荒,作物不能换茬等后果一直影响到现在。
这个时期尽管多灾多难,但如1978、1981年两年不计算在内,单位面积产量是建场以来最高的。
即3849178亩,总产1100790千市斤,亩产285.9斤。(1981、1983两年也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多雨低温年)。
这个时期由于懂业务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全部回到生产岗位,逐步担任了领导职务,致使新技术的推广进展较快。如耕作上的深松;培肥地力的秸杆还田;玉米大豆的精量点播;施肥方面的测土施肥;化学除草剂的应用;同时,土地面积较第三个时期扩大了十万亩以上。
建场廿九年的实践表明,农业生产总的趋势是不断发展的,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有待今后的努力。
各时期三大作物产量统计(亩、千市斤、市斤)
注:以上年限麦、玉、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