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壤改良
第四节 土壤改良
农场耕地土壤,草甸土占52.5% ,白浆土占40.8% ,沼泽土占6.7%. 其生产特性:草甸土黑土层深厚,养分、水分均较丰富。团粒结构,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土壤肥沃,对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白浆土表土层薄,营养元素缺乏,速效磷奇缺、结构性差,物理性状不良,粘重板结、冷浆偏酸,不耐旱涝,不发小苗,肥力较低。沼泽土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具有不稳固的团块状和粒状结构。土壤季节过湿、通气不良、植物所需养分不平衡。根据以上三种土壤不同情况,多年来采取的主要改良措施如下:
一、草甸土(含沼泽土)
草旬土在农场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粮豆主要产区。为使草甸土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建场以来采取的主要改土措施有。
1、堵截外水
草旬土分布于场内河流两岸的缓坡地、平地和低平地区。其间有局部碟形洼地。雨季易受洪涝灾害,淹泡农作物、降低地温,导致作物减产。因此,在挠力河南侧已修防洪堤65公里、有效堵截了外水的侵袭。
2、排除内涝
农场已建的大、小索伦河和小孤山三大涝区排干工程,支沟基本配套,并搞了部分田间配套工程,收到明显效益。l975—1979年连续五年干旱,干、支沟渠多年失修、淤塞,减缓径流。
3、深松犁底
草甸土由于连年实行以翻为主,翻与耙相结合的办法,已形成7厘米左右的坚实犁底层。阻止土体水份运行,透水性差,通气不良,不能充分发挥草甸土肥沃的生产效能。
八十年代初,农场大力推行浅翻深松耕法。采取以松为主,翻、耙、松相结合的方法,既达到了基本耕作的目的,又深松了犁底层,改善了土壤物理状况,增强了通气性。对调节旱涝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4、增施肥料
草甸土虽然养分丰富,但因连年种殖,消耗养分较多,尤其需要不断补偿氮磷养分,增施有机肥和大面积的施用化学肥料,对作物产量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一般可增产l0-30%.
二、白浆土
多分布于一、二、四、五分场的丘陵漫岗、平原隆起及其坡角部位。白浆土又分为三个亚类,即白浆土、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因该土类所处地形部位排水条件较好,建场以来除林区外,绝大部分己垦殖为耕地。但白浆土黑土层薄,肥力较低,白浆层紧实,作物根系不易下扎。季节干湿交替明显,怕旱易涝,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多年来采取的主要改良措施有:
1、水土保持
白浆土分布于山麓漫岗,挖沿山截流沟,渲泄洪坡水,种殖楂树,可以防止土壤侵蚀。每隔300米等高营造防护林带,改顺坡耕作为沿等高线作业,对减缓冲刷,保持水土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2、绿肥改土。
建场以来累计翻压绿肥面积为216,577亩,取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经测定在白浆土种植草苜蓿、秣食豆、民豌豆等绿肥作物后,土壤有机质提高0.2-0.3%;全氮0.05-0.06%;全磷0.02-0.03%;水解氮增加1毫克/100克土;速效磷3毫克/100克土左右。田间持水量提高7.33%;有效水分2.5% ;毛管孔隙6.7%. 容量降低0.074克/ 厘米。经绿肥改土后,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对后作玉米增产20-30%.
3,有机肥改土
白浆土施用有机肥,经对照比较,增产幅度大。农场耕地面积大,畜牧业发展上不去,积造有机肥有限,搞得好的连队施用有机肥仅占10% 左右,建场以来施有机肥在1,200,000吨左右。施用有机肥,土壤有机质提高0.411%;全氮0.0384% ;全磷0.0282% ,土壤含水量增加7.61% ;土壤疏松,容重降低。土壤理化性状显著改善。小麦增产30-40%;大豆l5-25%;玉米35-45%.
4,秸秆还田改土
白浆土缺乏有机质。除施用有机肥、草炭和翻压绿肥等办法不断补充土壤有机质外。利用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粉碎还田,是工省效宏的好方法。对改良白浆土,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在3,271,417亩左右。秸秆还田后,微生物数量增加。活动强度增强,酶性提高。为避免与作物争夺营养,应适当补充氮磷肥料,促进秸秆腐解,调节土壤营养平衡。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提高 0.67%;全氮0.0474% ;全磷0.023%,水解氮增加0.407毫克/l00克土;速效磷4.983毫米/100克土。小麦增产20-30%;大豆增产5-10% ;玉米增产l0-20%.
5、深松改土
白浆土黑土层薄,底土紧实,蓄水保肥和抗旱涝能力较弱。耕垦后由于连年同层耕翻,使耕层下部形成坚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不易下扎。逐年采取翻上2—3厘米,白浆层加厚耕层的办法,因效果不够理想停用。八十年代初期,采取深松耕法,改土效果较好。已累计深松面积2,300,355亩。白浆土深松后,土壤容重降低0.1克/厘米;总孔隙度增加3.2%;毛管孔隙增加4.9%;土壤温度提高0.2-1.3度。小麦增产25-35%、玉米8-5%,大豆4-6%.
同时要大搞以治水为中心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才能更有利于土壤改良工作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