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农业技术的推广

第七节 农业技术的推广



  建场以来,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农场科技队伍的壮大,新技术不断得到运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概括起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如下:
  一、麦类作物的分段收割:
  自l964年引进麦类作物分段收割技术至今,已成为麦类收获作业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年份分段收割比例在60-80%,多雨年份少至20-30%,干早年份高达80-90%,个别年份有的连队可达百分之百。
  分段收割,可以提早收获期。在减轻晒场压力,提高种子发芽率及粮食等级,减轻劳动强度等方面的作用,是直接收割所不能达到的。
  二、综合防除杂草
  六十年代后期,通过实践逐步总结了以轮作、耕作、机械、防疫等一整套的综合防除杂草措施。
  1、通过轮作消灭伴生性杂草。玉米、大豆茬地号稗草、苍耳、龙葵比较多。通过种植麦类作物,造成田问早期郁蔽,使之因为环境条件不适宜,控制它的发生发展,得到了防除效果。麦茬杂草,通过种植大田作物,采用苗耙、蒙头土,中耕、拿大草等不同形式的管理,也起到了防除作用。
  2、通过耕翻防除草。农场有计划安排轮耕深度,把杂草种子深埋几年,使之降低或失去生命力,来消灭杂草,也是综合防除中的重要措施。
  3、在农场范围内,机械灭草是综合防除的重要一环。机械灭草是由播前封闭除草,苗前苗后耙灭草,蒙头土灭草,机械中耕灭草等措施组成的。在正常年份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控制杂草的危害。
  4、搞好防疫。对种子要清选,避免种子里代草籽下地,使用的粪肥要腐熟,使杂草种子失去发芽能力,以免感染农田。
  5、地头、地边、林带的杂草种子可侵入农田20米左右,所以,一般在草籽成熟前消灭四旁杂草,也是农场沿用的措施之一。
  6、为了防止外地、外国检疫性杂草、病、虫害侵入和我区检疫性对象扩散到外地,农场多年来一直比较注意检疫工作,对防止场内外检疫性对象的蔓延成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推行化学除草新技术
  六十年代农场即开始化学药剂除草的应用和试验,七十年代开始了麦田大面积的化学除草工作,每年约有五万亩作业面积。由于消灭了麦田杂草,促进了小麦的生长,降低了收获损失,一般比对照区增产l0-15%以上。
  玉米和大豆的化学除草工作,虽然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进行试验,但因药品不过关,一直没有推开。1980年从国外大量引进大豆除草剂,如氟乐灵、拉索、灭草猛等药物之后,对于防除豆田的禾本稗杂草,特别是稗草,效果都在95% 以上。几年来每年的施用面积都在30-35万亩,增产在20% 以上。
  从1983年开始,大豆田采用NP-55和sL-236苗后除草剂,效果很好。
  1979年开始用国产阿特拉津防除玉米杂草,凡是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用药量,效果都比较理想。
  再混用2.4-DJ酯,不但能扩大杀草谱,杀草效果均提高到95-98%. 近年来每年施用面积都在9-12万亩,占玉米面积的90% 以上,增产率在15% 以上。
  水稻化学除草,采用敌稗,禾大壮,增产效果在lO-20%. 化学除草从l979年开始到l984年,累计面积为315万亩,按每亩增产10% 计算,约增产粮豆7,875万斤。
  四、种子的“四化”建设
  近年来,农场根据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的要求,加强了种子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以原种场(站),良种繁殖队和种子加工厂组成的良种繁殖体系。目前已有种子基地9.6万亩,良种繁殖队七个,原种加工厂二个,烘干室八个。拥有种子清选机、精选机l71台,每年提供生产用良种400万斤。基本上实现了三大作物良种化,提供了提高产量的条件。
  五、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近年来,在坚持施粪肥,种植绿肥培肥地力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秸秆还田工作,玉米秸秆还田占历年玉米面积的80% 以上。麦秸除工业和畜牧褥草用之外,约有70% 还田,豆秸也开始大面积的还田。经过秸秆还田,使土壤发暄热潮,据测定有机质含量增加0.1-0.2%,水解氮增加0.012%,速效磷增加0.005%,土壤容重下降0.2克/ 厘米,为提高产量创造了条件。
  六、推广少耕节能技术
  建场以来,因为长期坚持犁式平翻为主的耕作制,造成了很多弊病,严重的影响了产量。近年来,开展了少耕节能技术研究,在定期耕翻的基础上,采取深松、耙茬、搅茬方法,解决了长期平翻的弊病。节约了油料,降低了成本,增加了产量,一般年份增产幅度在6-10%.干旱和涝年在25-27%. 耙茬和搅春茬一般可降低成本每1.70-2.00元。
  七、利用土壤普查结果指导作物施肥
  经过l975年土壤普查,摸清了农场拥有草甸土55.44万亩,占耕地面积50.6%.白浆土40.37万亩,占36.84%. 其它土壤6.49万亩,占5.92% 的底细。同时也掌握了各种土壤的酸碱度,速效养份含量等,为采取因土施肥提供了条件。
       各种土壤种植不同作物氮磷比



  大豆在土壤有机质3.5%以下,种肥以磷肥为主少量配氮,亩用纯量6-9斤,氮磷比为l:2-3.有机质在3.5-7%时,种肥单施磷肥增产效果显著,亩用量6-12斤。当有机质超过7%以上,施肥效果不明显。
  有机质在7%以下时,花期根际追氮肥效果好,追肥量以亩施2—4斤为宜。
  1982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后,运用农场土壤普查结果,采取了测土施肥。测土施肥,就是根据测定各地号速效养份含量,结合种植的作物,以及设计的单产指标所需要的养份指标,减去当年土壤可释放有效养份含量,其不足部份就要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施肥,就叫测土施肥。l983年,全场有四个分场十一个连队进行了对比试验,平均亩增产小麦72.32厅,增产为l7.79%,效益每亩12.21元。
  八、推广药剂拌种
  农场小麦散黑穗病普遍发生,发病率一般在7-l0% ,严重的高达20-30%,危害极大,经植保站三年的试验研究,用于分之三多菌灵拌种防治效果在90% 以上,发病率降到0.3%并且效果稳定,成本低,所以农场已全面使用。
  对太豆籽粒病,如灰斑病等,农场采用综合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共措施是:
  1、合理轮作、杜绝重迎茬。
  2、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3、加强基本耕作,防止内涝。
  4、消灭杂草,减轻病虫危害。
  5、药剂防治。0.3%苯菌灵单拌效果达54.8% ,增产8.2%;0.3%拌种灵防治效果45.40%,增产9.8%;0.3%禾穗安和福美双混用防治效果是43.2% ,增产5.8%.
  在苗期与花期两次喷药效果较好是多菌灵,防治效果是57.4% ,其次是甲基托布津为35.3%.对籽粒灰斑病防治效果分别是68.9% 和62.1%.苗期喷两次的好于喷一次的,多菌灵效果最好可达75% ,其次是苯菌灵、朴海因,产量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