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房屋建筑

第二节 房屋建筑



  农场房建工作经历了三个时期:一为建场初期的草木结构;二为1958年后的砖瓦结构;三为近时期的向高层发展。
  第一期: 草木结构时期
  1956年3月,为了迎接“北上大军”的到来,先头部队在开垦荒地的同时,还要为进“点”人员抢盖马架。从1957年7月起,为抢盖在北大荒能安全过冬的土木结构房屋,基建科印发了施工计划,对房建的质量上提出“三保”要求,即“保暖、保安全、保三五年不坏” .“免去不切合实际的装饰,保证人畜当年都住进房子”。措施是:分布区点,普遍开花,人人动手,实行流水作业,发挥专长,工序衔接。分点包干,自建自住,互相支援。技术力量均衡调配,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先简后繁,先急后缓。
  由于措施得当,充分利用了附近山上的木材,大草甸里的苫房草。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兴建房屋十三万平方公尺,安置了两千户和四千名单身职工,使七千名转业官兵在北大荒安全地渡过了第一个严冬。同时做到了牲畜有栅圈,机具有库,机关人员有办公室,连队有图书馆,有服务性房屋,为今后农场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建的房屋,在外墙的建筑形式上,充分吸收了“老北大荒人”住房的特点,有干打雷、草拉哈、挂拉哈等几种,部分生产用房也采取了“树条编,外抹泥”或者是“木克龙”方法,加快了工程进度。很短时间内,就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出现了曙光镇、钢铁镇、光荣村、小滨桥、大和镇、二人班、大孤山等转业官兵建设的新村,共建房屋330栋。其中有单身职工宿舍85栋,家属宿舍l70栋,连队食堂40栋,机关食堂6栋,商店3栋,办公室6栋,种子库二栋。整个造价l,214,535.48元。
      1956-1957年完成房建面积及造价



  按农场当时7,451人计算,每人平均房屋l4.6平方。每平方造价12.46元,其中包括工资6.43元,材料费3.23元,间接费2.80元。
  第二期:向砖瓦结构发展
  农场从草木结构向砖瓦化发展,始于l958年。
  这一年,农场发展到八个农业分场,土地面积发展到七十二万八千多亩,人口达到三万一千多人,农垦局下达的房建指标为145,182平方米,其中畜牧舍为92,500平方米,民用建筑为52,800平方米。
  农垦局除要求八五二农场要建成一万多平方米的三层孵化大楼外,还要各分场向“卫星城”发展。
  为了完成这一基建指标,农场把基建大队、排水筑路大队合并为工程大队,下属七个基层中队。
  农场并对砖瓦厂、石灰厂、采石厂进行扩建。三、五分场各建一座砖窑。农场和二分场都试制成功制砖机一台。全场共有基建人员l,420人,七个砖厂人员有715人。
  当年出产砖坯514万块,红砖301万块,平瓦一万块。烧石灰六百吨,出片石911立方,砂2547立方,实际完成建筑面积124035平方米。三层孵化大楼在当年建成,各分场也相应地试建了一部分砖瓦结构的房屋,为以后农场建筑砖瓦化,打下了基础。
  从1959年开始动工的三千五百平方的三层俱乐部,气魄宏伟。门前矗立着高大的砖柱。剧场大厅内有可容l,100人的两层观众席位,并有乐池及15米×l0米的大型午台。剧场的建设规模,为当时当地所罕见。
  1963年后,农场房建工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农场部到生产队,建成了一大批砖瓦结构的职工住宅,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到1983年,农场已有各种砖瓦结构房屋l,098,692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526,111平方米,平均每人住房面积达到了8.7平方米。
    1983年各类房屋面积统计表
              单位:平方米



  第三期:向美观大方的多层建筑发展
  为了有效地利用土地面积,发展乡村城镇化,l980年以来,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先后兴建了七处大型建筑。场内建筑设计施工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具有对外承包大型厂房和高层建筑的能力。
          全场1980年后大型建筑工程简介



          全场部份年份房建面积增长情况       单位:平方米



          截止1982年全场房屋实有面积
                       单位:平方米



          1983年全场各种房屋实有面积
                     单位: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