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邮电 一、农埸邮电业务的发展
1956年6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二部农场的建立,宝清县邮电局派人来“老三号”建立了曙光镇邮电所。所址有草房两间,经办平信、印刷品、名信片、航空信、普通邮包、保价包裹、快递小包、普通汇款、报刊发行业务。邮件由宝清邮局转运,业务归宝清县邮局管辖,行政事务归农场领导。
1957年4月,所里工作人员增加到四人,新开办了曙光镇到宝清县的无线电报业务,从而勾通了转业官兵对外的电报联系。
同年7月,曙光镇邮电所在二分场建立了“四合屯邮电所”业务包括函件、包裹、汇款、报刊发行、话传电报。
同年l0月,农场部迁入南横林子,邮电所升格为邮电支局,对属下曙光镇,四合屯邮电所进行业务领导。
1959年,随着转业官兵和支边青年来场,邮电业务量激增,支局人员增加到到7人,除了转业官兵外,邮电学校还分配毕业生来场。
是年,在一分场、四分场、六分场建立了邮电所,各所工作人员一人。另外,在三、五、七分场各建邮政代办所,配各邮递员一人,直接向宝清邮电局自取邮件,业务上统归南横林子邮电支局领导,全场形成了通讯网,解决了“寄信难”的问题。
1964年,在刘桂斌接任支局长期间,农场把十五瓦无线电台移交邮局使用,三名报务员也正式调入邮局。
1966年,宝清县邮局投资九千元,在十字路口以北建砖瓦结构的100平方邮局一座,从此结束了草房局舍的局面。
1667年“文革”,期间,邮局人员也分裂为两个群众组织。l968年,支局长、刘桂斌和乡邮员李恩正,被“群众专政指挥部”游斗、关押,惨遭迫害。
1670年,由于大量知识青年的来场,业务量猛增,新增设五个机构,业务人员39人。在全场,从事邮电工作达到50人,除新建连队外,全场都通了“邮”。群众每天能看到报刊,收到邮件。
1975年,南横林子支局开办“电汇”汇款业务。
1978年,城市知识青年大批返城,邮电人员减少,全场减为42人。
1980年后,邮电分局开办新的业务:代收货价、回执、乙类保价。报刊订户由原来的几十种上升到上千种,报刊发行量增加到四万余份,农场六万人口,平均三人订阅两份报刊。
1682年,邮电机构实行了分片管理办法。在改革中,农场十个邮电机构有五个达到了标准化支局。
二、农场历任支局长更迭
历任局长
三、l980年来农场报刊发行情况
1980-1984年报刑发行情况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