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作
第六编 文教、卫生、科技
第一章 文化工作
文化工作
一、概况:
农场文化工作主要是群众文化工作,建场初期由宣传部兼管。
1959年,工会组建后,文化工作由工会主管。后因工会组织停止活动,仍由宣传部兼管。
1964年,工会重新组建后,下设俱乐部、电影队、美术组、图书室,负责开展群众业余文化活动。
1968年兵团组建后,在团宣传股内设一名文化干事兼俱乐部主任,分管文化。主要是开展“四组一队一室”活动。这期间由于一万多名城市知青来场,基层单位文化活动比较活跃。各连队普遍建立有板报组(或美术组)、创作组、演唱组、兰球队,经常进行文艺演出和各级体育比赛活动。全团每年举行一次文艺会演、篮球比赛、田径运动会,各营级单位均派出代表队参加。
恢复农场后,政治处下设文化站,统一负责全场文化工作。接连组织了图片展览、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和文艺会演、幻灯会演。为培训骨干,举办了多期各种业务学习班和训练班。
1980年工会组织恢复,文化站由工会管辖, 1983年改为俱乐部。工会统一负责全场职工业余文体活动的开展,专业文化工作仍由宣传部负责。 1980——1983年,全场有101个单位举行了兰球赛,l3个单位举行了排球赛,42个单位举行了乓乒球赛,48个单位举行了田径赛,39个单位举行了棋类赛, 30个单位举行了文化演出。全场已建成二室的单位有36个,三室的单位有25个,四室的22个,五室以上的8个。有128个单位建立了两场(兰球场和排球场),155个单位建立了两队(球队和文艺队)。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全场拥有电影放映机组23套,其中34毫米机12套,l6毫米机1l套,每个连队每月可以看两到三场电影。
农场工会于1980年、l982年举办了两次全场性的职工业余文艺会演。1983年举行了首届《白桦林音乐会》。五年中连续举办了每年一度的全场兰球、排球、乓乒球及棋类比赛。加强了俱乐部的阵地建设,开设了图书馆阅览室和双退职工游艺室等。
二、文工队
八五二农场文工队始建于1958年7月,前身是畜牧场小型业余文艺宣传队。当时,畜牧场党委为进行安心边疆的教育,从复转官兵中抽调九名文艺骨干,自编节目到各队演出。
以后,以这个队为基础,组建了农场文工队(实为半业余性)。10月,农垦局,从八五○农场抽调由公安军文工团转业来的部队文艺干部,加强八五二文工队力量。1959年,文工队增到36人,参加了垦区首届文艺调演。当年创作作品和节目百余件,年底排演了话剧《全家福》。
1960年,排演了歌剧《三月三》,京剧《汾河湾》,豫剧《断桥》。创作歌曲《我们的车老板》和《运粮歌》,先后发表在《歌曲》杂志和省报上。l0月,去内蒙垦区进行慰问演出,并在满洲里市公演。
1961年,自然灾害严重,文工队仍坚持正常业务活动。自编了一套“保粮保纲”节目下队演出。
同时排演了歌剧《木匠迎亲》、《刘四姐》、吕剧《喝面叶》、《拐磨子》、京剧《柜中缘》。为培训队员,提高业务水平,农垦局派彭湃、何彬、巩兰亭来场,辅导排演了大型歌剧《小二黑结婚》和话剧《群猴》、《抓壮丁》。
1962年,文工队全体参加机关干部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秋收后,又开始组织排练和演出。
1963年春,农场文工队先后从八五○、八五四、八五七农场调入文艺骨干二十多人,队员人数扩大到五十余人。调来的人员中,有的原是部队军以上文艺团体的导演和演员。接连排演了大型话剧《杜鹃山》、《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和歌剧《赤叶河》。同时自编了表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内容小节的小节目。分成东西片、四个演出组,到分场和生产队巡回演出。创作节目快板群《小烘炉》参加全省文艺会演时获奖,并灌制唱片,在省电台广播。
1964年初,文工队解散,部分人员调往甘肃平凉专区文工团。
1965年ll月,以北京青年为主,组成“乌兰牧骑”式小型文艺宣传队,参加总局调演后,下队演出l30余场。
1966年4月,为配合场庆十周年活动,宣传队改为场史演出组。l967年1月,参加总局会演后解散。
1970年7月,组成二十团“样板戏学习班”,人数达55人(以五大城市知青为主),先后排演了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沙》剧在场内外演出l60余场。
1974年,学习班改为文艺宣传队。团党委决定宣传队到工程营水库边原废油厂址,自建宿舍、食堂、排练场,耕种菜地,兼制土肥皂和废油更生,自筹部份经费。后因演出与生产矛盾,加之缺少原料,又无销路,生产无法进行。9月,兵团政治部决定团文艺宣传队全体去哈市学习排练京剧《杜鹃山》,学成回场后,在场内外演出70余场。
1675年,因知青返城,队员锐减,仅存10人。团党委决定将文艺宣传队撤回团部。6月,为培养当地文艺骨干,举办短训班,学员30人,历时三个月。从中挑选十余人,组成小型宣传队,到基层演出。打倒“四人帮”后,排演了讽刺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在场内外演出50余场。
1977年排演了话剧《于无声处》,重新上演了话剧《年青的一代》。后因队伍去留问题久拖不定,部份队员被总局文工团调走,业务活动陷于停顿。派出六名队员到北京全总文工团培训。
1980年初,为参加总局文艺调演,临时组成演出队,排演了大型话剧《为了幸福干杯》,同时排演了一套声乐、午蹈节目,被评为演出优秀单位。后即行解散。从此,农场再无文艺演出组织。
三、电影放映:
1956年12月农场成立了第一个电影放映组。l957年6月,铁道兵农垦局发来一套从部队调拨的捷克l6MM放映机。当年冬,又从哈市购进一套五四型35MM放映机。三个放映员使用两套机器,担负场部和开荒点的放映任务,还为当时的八五三农场放映电影。影片由黑龙江省发行公司从哈市直接供应,放映组到密山接片。l958年购进四套放解103型35MM放映机,配备一、四、五分场和农场放映组,每组负担十个以上放映点任务,抽调从部队转业的放映人员担任放映员,队伍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下队放映时,绘制幻灯节目,进行宣传。为群众做好事,代卖糖果、图书,受到基层单位欢迎。这时,影片改由牡丹江市供应,节目比较丰富,常为宝清县放映35MM影片。1959年-l960年,改由虎林县站供片。1965年,八五二为总局直属农场,影片由佳木斯地区影片公司供应。1966年,全场已有五套35MM机组、三套16MM机组,放映点80个以上。连队每月可以看到二部影片。农场俱乐部每月可以安排l2——14个电影节目。开展了爱机护片和电影宣传工作。农场电影组每年盈利近二万元。
“文革”后,影片节目突然减少,农场地处边远,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兵团组建后,放映机组有所发展,除原有35MM机组外,l6MM增至5部,新增8.75MM放映机5套。放映队伍扩大为45人。开始由兵团,后由三师供片。拷贝数量多,影片周转快,但节目仍然稀少。1972年全场仅放映电影l855场。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放映场次迅速增多,l977年全场共放映4363场,l979年7284场。l984年工会组建后,当年电影放映场次达8684场,电影队全队盈利四万五千元,场次和盈利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一年上交片租费十三万元。
此后,由于多种原因,如供片渠道改变,节目、拷贝减少。特别是农场职工家庭电视机日益善及,电影放映场次逐年下降。1983年,全场二十一个机组仅放映1947场。电影放映出现困难局面。
四、体育活动
1956年,复转官兵初来荒原,按部队习惯,在紧张劳动之余,自制简易篮球架和乓乒球台,开展体育活动。l958年为参加铁道兵农垦首届兰球赛,农场组织了第一个男子篮球队,举行了全场第一次兰球赛(男子)。
1967年后,来场知识青年增多,体育活动在基层单位活跃起来。兵团组建后不久,团机关增设体委(机构虚设、人员兼职),全团性体育活动,列入政治工作计划,由宣传股(后为文教股)体育干事具体负责。
团营两级每年举行篮球比赛,田径运动会。并多次举行大型游泳比赛和冰上运动会。在上级体委支持下,组成成年和少年冰球队,培养了一批冰上运动骨干。
这时,连队也普遍形成定期举行运动会的惯例,根据本单位特点,设置比赛项目。男女老少参加,如同节日一般热闹。
各级领导比较重视运动场地和器材建设。当时七营二连建有四场一室(篮、排、足、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经常举行班、排间小型比赛。部分连队还有足球队,假日时常举行友谊赛。团男女兰球队组建初期,实力较强。1974年为便于球队的训练和提高,把队员集中在修造厂安排工作。后因主力队员陆续调走或返城,实力下降。l975年开始选拨本地青年充实兰球队。1976年后,体委组织撤销,全场性比赛基本停止。只有部分基层单位,坚持定期举行运动会。
1980年工会组织恢复之后,体育工作又有专人负责,活动日益兴旺。1982年举行了全场第七届篮球赛,开始实行奖杯(桦林杯)制度。男女各有18个队参加,历时五天共进行ll8场比赛。l983年5月9日,又分别举行了男、女甲乙级队兰球赛。还先后举行了棋类、乓乒球、自行车赛。场直地区举行了首届男女排球赛。
1977年后期,场直地区兴起群众性长跑、健身运动,经久不衰。许多年老体弱者,常年坚持长跑、气功和太击拳锻炼,增强了体质。工会组建后,一年一度的场直地区春节(初一)长跑比赛,为节日增添了欢乐气氛。
五、书店
建场初期,没有书店。l961年,商业门市开辟了一个书柜,销售一些书刊。1963年11月正式成立八五二新华书店,行政上归宣传科领导,有经理1人、会计l人、营业员3人。l966年5月,书店撤销,人员归商业。
1973年秋,经省店批准,在南横林子成立兵团三师新华书店。
负责东片二十团、二十一团、二十二团,武装团,钢厂等七个单位的批发销售业务。书店办公室走廊为书店仓库。门市部既是书店又是汽车站。坚持图书发行业务,年销售额为15万元左右。
1975年三师在红兴隆成立新华书店,南横林子书店归852农场。人员发展到13名,经理l人、会计l人,仓库保管2人、门市7人。书店用房面积达三百平方米、仓库100平方米,小四轮(12马力)一台。
1-7分场,设有图书发行网点。书店和全国各出版社、新华书店在业务上都有往来,可以随时征订到最新图书。1985年图书销售额为25万元,销售图书518,224册。
六参加全国美展和列为国藏的农场美术作品与作者
版图《秋实》 参加l983年全国第八届版画展。
版画《日当午》 参加1983年全国首届农垦美展。作者:陈士才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版画《春霄》 参加l983年首届农垦美展
版画《夏爽》 参加l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作者:罗石昕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版画《边陲小站》 参加l983年全国第八届版画展。作者:李元军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版画《小丫》 参加l983年全国第八届版画展。
版画《腊月》 参加l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作者:张良武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版画《芳草地》 参加1983年全国第八届版画展
版画《清香满园》 参加l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作者:梁士富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
版画《秋》 列入1982年中国美术馆收藏。作者:李梅(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