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分场中学简介

第五节 分场中学简介



  一中
  1957年8月,随铁道兵第一批家属带来了8个学龄儿童。他们坐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草屋里,树墩当登,板当桌,开始了他们的文化学习。l958年,一分场场部一钢铁镇的学龄儿童增至百人,建立了有五个年级的第一小学校。l966年,建农中班,后改为普通初中。1972年8月,高中部建立。1957年8月——1984年,校舍由20平方米发展到360平方米,在校生由8名发展到860人。为农场累计输送了初中毕业生36人,高中毕业生600人,升入大、中专45人。现任一分场连队、分场两级领导中有28人是一中的毕业生。
  二中
  二中,其前身二分场小学,建于l957年8月。l959年发展成为完小。从l960年到1969年,共毕业了200百多名。l970年,在小学基础上建立二分场中学,全校师生发扬“抗大”精神,边上课边建校,到1975年,陆续建起了ll0平方米的办公室,300平方米的猪舍与饲料间,400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以及面积为20000平方米的运场,为农场节约开支约3.5万元。
  1972年办起了高中,70多名学生,两个班。1980年,全校初高中学生达720名,教师增至48人。l982年底建职高,l984年撤职高,后按文教科统一安排设普高。
  十五年来,二中为国家输送了大中专学生74名(大学本科l3名,大专4名、中专57名)。通过在职函授、离职进修等方式,培养了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大专学历的年轻的教师队伍。
  三中
  三中,创建于l968年。当时只是一个农中班,次年才改为普通初级中学。从初创时一个班4名教师,发展到今天14个班50多名教师。从几间平房,发展到今天教学楼、宿舍、食堂、配套齐全的规模。三中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的,初建时缺水没电,为了拉水,校工万奎玉死于车下。后来分场决定为中学建了发电间,打了一口深水机井。1975建成教学用房两栋,可容十二个班,l976年又建成两栋男、女宿舍。近年来三中的教学设施日趋完善,已有两个理化实验室,图书资料室,阅览室,音乐室,体育室。还建有锅炉房,保证了教室、宿舍的取暖。教师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每户约40多平方米,并安上了暖气。
  占地l5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已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1984年,三中在职教师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已达37人,占教师人数的71%.l984年,全场教育大检查中,三中获第二名。
  四中
  四中现在是一所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都有的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共26个班级,l070名学生。教职工130人,其中教学行政领导4人,教师86人,职员ll人,工人29人。
  四中创建于1958年,原为八五二畜牧分场小学。l960年畜牧场并入四分场,学校与四分场小学合并。
  1965年开设一个农中班。1970年设初中共6个班。1973年成立高中。1974年建成完全中学。1985年7月止,高中共毕业了十一届计810名学生。
  四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均成为农场农业、农机、畜牧、财会、文教以及卫生等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其中担任分场级领导的2人,担任各队主要领导干部l2人(占全分场队级主管干部的50% )。1978年以来,共为国家输送了大、中专生l78人,其中大学本科76人,大专33人,中专69人,据统计从l973年到l985年,共发展党员19人。通过省内师范院校培训,已取得大专文凭的各科教师共23人。四中曾多次被评为农场级、管局级先进单位。
  五中
  五中前身五分场小学,建于l956年秋。当时教师四人,学生二十四人,五个年级。1961年8月建成六年制完小。第一届高小毕业生十四名。此时,在校生达l50名。l965年教师增至9人。
  1965年9月,建立第一个农业中学班,学生30人。
  1961年农中撤销,建立普通初中。1971年建立第一个高中班。1973年高中增加到4个班,150名学生,住校生80名随着整个农场形势的发展,五中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l978年以来,五中共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59人,其中大学本科23人,大专5人,中专31人。五中毕业生的百分之七十七都已成长为分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六中
  六中是在六分场小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分场小学创建于1958年8月15日。开设二、三、四、五年级4个班,教师5人,学生30多名。次年三月一日迁入木架土墙新校舍,开设6个班,建成完小。校长一人,教师8人。
  1966年,创办农中1个班,学生40人。l969年发展为初级中学。l972年,开设高中班。l974年,高中改为半读制农业高中,校址迁至“老三队”。拨地五百亩,配置拖拉机、农具并调来机务人员,开设农机与农学两门专业课。师生一边学习,一边耕作。同时,盖宿舍150平方米,伙房l30平方来,学校办得有生气。
  1982年,高中分设普高、职高。六中已有中、小学25个班级,1320名学生和ll0名教职员工。l983年,职高新校舍落成,与中学正式分开,六中成为初级中学。
  1984年,六中毕业班参加全省统考,名列全场l4所初中之首,54%升入农场高中。
  七中
  七中的前身是七分场职工子弟学校,建校于I960年2月,开设两个复试班。7月建起一栋草房。
  8月1日,七分场完小正式开学。
  1961年,首届高小毕业生16名,奔赴工作岗位。以后,陆续配齐教师,取消复式班,还吸收附近农村的孩子上高小。到1966年,有五年被评为农场级或虎林县级先进学校、红旗学校。
  1966年,成立农中班,以后建成九年一贯制完全中学。l980年改为高中。1983年7月止,计有高中毕业生l06名,其中有6名考入大学本科,4名考入大专,5名考入中专,8名考入技校。
  1982年10月,办职业高中3个班,1984年底为止,共毕业ll2人。其中农机班85人,畜牧班13人,师资班14人,七中现有学生713人,教师63人,职工35人,学校分三个部一小学部、初中部、职高部。
  十中
  十中,又名建材厂中学。它的前身是工程大队小学,创建于l959年。建校时教师4名,学生90人。
  l969年建立初中。1971年办高中。1981年改普高为职高,三期毕业200人。
  1984年有20个班级,750名学生,46名教师,l6名职工。
  1981年以来,十中抓了教师的培训,先后有7名大专毕业、6名中师毕业、4名电大、l4名上函授。随着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图书,实验设备的充实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全省进行的初中毕业统考中,十中取得较好成绩。1983和1985两年总分均居全农场十四所初中之首。
  十中,在文体活动方面,也是全农场较好的一所学校。1985年全场中学生体育运动会上,有十五个项目获冠军。还得了文艺演奖。
  煤矿中学
  煤矿中学是1966年建校的。学校前身为五分场附属的l个教学点,l个班,13名学生,l名教师。
  1969年,学校发展到一至八年级8个班,学生364名,教师21名。
  1971年,学校建造了两栋八个教室新校舍。学生增至413人,教师增至28名,校工16名。
  煤矿中学现有小学一至六年级,l62名学生。初中三个年级4个班,l62名学生。从本校毕业出去上高中后考上大学的7人,中专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