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卫生防疫

第四节 卫生防疫



  1972年3月15日,二十团卫生队成立防疫组,编制九人。设有传染病组、卫生组、计划生育妇幼组。1979年1月后,防疫组撤销。l980年4月,农场设防疫站,全站9人,设流病组、卫生组、检验组,并陆续购置了必要设备。到l983年止,全场己形成三级防疫网,即农场站、分场站、生产队防疫员(兼职),全场防疫人员共28人。
  一、预防接种:
  14年间共接种了9种疫苗,保护了易感人群。1975年全场普种牛痘苗达40,000人,占全场人口数的80% 以上,曾获得l978年合江地区免疫接种先进单位奖状。甲类传染病(天花、鼠疫、霍乱)在场内从未发生。
  乙类传染病由于历年开展各种预防按种,增加人体抵抗力,有效控制了传染病发生和流行,五年内无麻疹、伤寒。
            全场各种预防接种人数(次)


  二、妇女病、儿少病防治:农场防疫站于l981年7—9月间,对全场妇女病及儿少病进行了普查,历时一个半月。检查结果见表:
         全场妇女病、儿少病普查统计表



  三、普查
  1、肺结核的普查:



  2、肿瘤普查:
  1972年9月7日——10月26日,进行了全场的脱落细胞学习班。并开始了全场大普查,共查了18940名成人,普查率83.24%,查出肿瘤病人l0人,患病率O.053%. 涂片细胞学检查数5249人,食道拉网30人,宫颈涂片l974人,鼻咽涂片3125人。其中发现内科病2973人,占16%.外科病2830人,占15%.妇女病4170名,占22%.五官科病3771名,222%. 查出l0名癌症患者。
            十名癌症病人分类表



  3、伤寒带菌者普查:1976年6月21日至7月21日,进行细菌培养和伤寒血清学试验达700人次。在60名患过伤寒的人中,查出带菌者一人,经中药治疗痊愈,此后全场无伤寒病出现。
  4、地方病普查:
  1975年9月16日到ll月1日,以近三个月的时问,普查316个行政单位,受检3593人,占全场总人数61%.查出地甲病20人,疑似布病25人。
  1980年1月-6月,按管局普查地甲病要求,普查了41953人,普查率72.5%.患病人数401人,患病率0.97%.结论我场为非病区,多为外地带入。
  5、痢疾暴发点带菌者调查:
  1982年3月——1983年1月对造纸厂进行调查摸底,检查了496人,查出痢疾带菌者5名,经血清学鉴定为病氏杆右1.6型。并摸清了发病规律;每年三——五月为缓慢上升期,6-7月份为上升期;8-10月为急剧上升期,易发生年龄为0~5岁和20~40岁。性别上男、女为1:9.多发于儿童和工人中,这为制定预防治疗痢疾得到了第一手资料。
  四、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
  1、  十二年爱国卫生累计表



  2、放射线管理和劳动职业病(矽肺)的普查
  1981年5月由管局、总局派人来场对全场l4台x 光机进行监测,达标发许可证的有六分场、建材厂、医院诊断用200毫安x 光机。
  矽肺普查:于l983年7月~9月对全场老铁兵247名接触粉尘者和现从事五年以上粉尘工作人员,进行了599人拍片,筛选出115张片子送总局矽肺诊断小组,确诊矽肺4人。现全场加过去已定共35名,其中一名病故,现有35名。
  3、1974年春天防疫组在宝清县防疫站支持下,用近一个月时间对全场60眼水井进行了化验。其中有20眼井,进行了漂白粉消毒处理。
  1976年在良种站土壤化验室协助下对全场l60眼饮用水井进行了理化学检查,汇总结果表明合乎国家规定准标的水井70% , 30%水井有污染和矿物质含量过低。并将水质检查结果下发各单位,作为改水依据。
  4、对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在食品工作人员中查出了四病:痢疾、肝炎、结核,手脚癣病,为保证食品卫生把好了关。根据不全资料统计见下表:



  1982年12月对农场地区服务员(382名)进行了乙型表面抗原监测,查出l5名乙表带毒者,均调离食品工作岗位。
  五、全场中毒调查
  食物中毒:全场十二年间共发生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四起,中毒人数114名,住院治疗达15余人次。见下表:



  煤气中毒:
  1979年1月,对全场1976年-1978年三年煤气中毒(CO)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三年中共发生l360人中毒,546起,死亡l2人。中毒月份是3—5月间,也是死亡最高的月份。
  其它死亡原因调查:1977年8月,农场进行了三年死因回顾性调查(1973—1976年),三年死亡总数405人,癌症死亡80人,占死亡总数的l9.75%;其中肺癌、胃癌占癌症死亡的一、二位。意外死亡65人,占16% ;肺心病死亡32人,传染病死亡32人,占死亡总数7.9%.
  六、地方病的防治情况
  1、地方性甲状腺肿
  1971年石灰厂发生麻疹,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学龄前儿童有一部分患粗脖根病,经查有35名患地甲病。
  当时措施是对现患普服碘糖丸二/ 日每次一丸,一月复查。健康人群中按3/万加碘。同年6月煤厂三连亦发现地甲病患者32名,防治方案同石灰厂一样。同时对水源进行了检测,两地饮地表水碘含量低于10微克/ 升,建议单位改为深水井。
  1974年底对石灰厂复查原35名患者已降为29名,煤矿三连原32名降为20名,续续坚持原方案治疗。
  石灰厂、煤矿三连均进行深水井的改良。
  1975年地病普查组对l3个单位近2000名职工家属进行普查,没发现地甲、布病和克山病。
  同年,县地甲病办公室来场复查石灰厂,煤矿的地甲病后,宣布两单位已不存在地甲病。l980年1月-6月,在管局防疫站指导下,对全场进行了地甲病大普查。实际普查41953人,普查率72.5% ,患病人数401人,患病率0.97%.生理肿大为445人,生理肿大率为1.06%.按地方病规定,农场为非病区。患病人数多为外地患病而迁入,成人为多。为治疗现患防止新患发生,1981年3月24日以防站、卫生科、商业科、粮食科、计财科等六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食盐加碘的通知。
  2、布氏杆菌病
  1973年5月,在内蒙调入的羊群中发现有布病,续而对五营三连近ll0人进行普查,发现ll名阳性病人,服用卫生队中药厂自制“抗布丸”,经一年治疗大部痊愈。
  1983年1月17日-2月10日对全厂31个牛群舍、l5个羊群点和全场畜牧兽医、放牧员等500余人,进行布病普查,从中筛选出200人经实验室试验有4人经总局布病诊断小组定为慢性布病。
  3、大骨节病1981—1982年,全场进行两次本病大普查,确定农场为非大骨节病区。有本病的均为外地成人带入。
  查出病人77人,口服亚硒酸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