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垦传略
马垦传略
马垦,曾用名马世民,l925年11月生于松江省(现黑龙江省)双城县杏山区厢黄头屯。
马垦8岁时,就读于本村私孰,1939年3月考入伪双城县国立高等学校农科读书,有志学习农业。但当时学校处于日本人统治之下,实行奴化教育,学生常因日语不通而遭凌辱。后虽毕业于该校,却饱尝了“亡国奴”的辛酸滋味。只有通过报纸,才知道中国还在抗战,国家尚未全部沦亡,内心期待着祖国的胜利。
“八一五”日寇投降,马垦为实现学农的理想,在长春松北联中埋头读书, l947年7月考取了长春大学农学院。在校期间,除潜心攻读本系(农学、农艺)外,同时在俄语组学习俄语,学俄语时读了《亚细亚的烽》一书,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所了解。
在1948年7月长大农院迁往沈阳农院, 8月又连同沈农一起迁往天津。经过几次搬迁,学院师生虽无法进行教学,却目睹了国民党腐败政治的现状。
1949年3月东北政委会农林部派专人去天津将沈农、长农师生接回沈阳,组织师生进行政治学习。
马垦有了直接学习革命理论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探求真理。通过政治学习,“明白了政治、阶级问题”(摘自马垦自传),纠正了由“正统”观念所形成的偏见,阶级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49年5月,东北政委会农林部号召大学生参加农垦工作,开发东北地区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已经担任农林部技术员的马垦,仍积极报名参加机械农场选地工作队,来到黑龙江境内,选择农场地址。8月完成任务后,奉机械处指示,参加组建“八、一五”农场。l949年12月参加共青团。
1949年9月至l955年2月,马垦在“九、三”荣军农场任作业区主任,生产科副科长。农业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向农场职工传授农业科技知识。
1959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开创铁道兵农垦事业。马垦作为农业技术人材,由西部调来密山铁道兵农垦局八五二部农场生产组工作。“建设大规模农业企业,没有专家是不行的”。4月马垦来场后,和生产组其他成员一起,踏查荒原,足迹遍全场。那时的生产组,农业、农机、水利、林业一把抓,简直就是个“全武行”。从抗杆子,跑地号,指挥机车打堑、翻地,到进行地号设计,组织实施标准作业,马垦无不亲自动手。有一次,他在六分场踏荒,脚被蚊虫丁咬,感染化脓,肿得象个面包。王震司令员发现,命令强行抬回指挥部治疗。当时有的老职工称赞马垦说:“他不论是干什么,总是兴冲冲的,好象有使不完的劲”。
1956年12月,他主持农业科制定了《八五二农场地号设计方案》、农业生产《质量检查验收制》等,组织了第一批种子试验工作,为农场农业科技业务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1960年10月,他被任命为农场副场长。
1960年5月,马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1年3月,马垦调任八五七农场副场长,后任场长,改变了生产落后面貌。
1962年10月,调密山农垦分局任生产办公室主任,作为分局领导的参谋助手,多次为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出谋划策,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1964年10月,调任北兴农场场长,满怀信心地准备在北兴土地上,进行大面积大豆栽培试验。十年动乱开始了,马垦壮志未酬,却身陷囹圄。“逃亡地主”、“白专道路”,“专家治场”,走资派“的帽子,根据”造反者“们的需要,随时变换相加在马垦头上,备受折磨摧残。
兵团组建后的“反右倾”斗争中,马垦又首当其冲,无休止的被批斗、关押、扣发工资、下放劳动。
但他总是以党的事业为重,关心农场的生产形势,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准备将来研究时使用。1972年1月,兵团“落实政策”调任二十团(原八五二农场)副团长,境遇有所好转。
1977年8月,任八五二农场场长。他说:“文化革命荒废了十年的好时光,我要拼命干,把它都补上”
他完全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又一次把全身心都扑到农垦事业上。人努力,天时有利。l980年农场获得空前大丰收,粮豆总产3.48亿斤,经营利润三千万元,上交粮豆2.3亿斤,商品率达68%,被评为省先进农场。他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采取了许多切实有力的措施,改善了职工群众的生活条件。
1981年2月,马垦出席了全国农垦厅局长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靠政策,讲科学,求安定,实现大幅度增产增盈”的发言,介绍了八五二农场职工抗灾夺丰收的经验。
1981年底,他被任命为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同时获得农艺师职称。正当为党的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时候,他患了晚期肺癌,医治无效,于1982年1月22日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马垦作为一个全国解放初期就投身农垦事业的知识分子,热爱农垦事业,一贯忠于职守,善于把农业专家的科技知识和拓荒者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进行有成效的工作,为农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