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在八五二农场工作过的老红军

第二章 在八五二农场工作过的老红军

在八五二农场工作过的老红军



  名录:
  李桂莲   黄振荣  匡汉球   苟载堃
  刘清海  何广文  付 斌  李山福
  李桂莲
  1956年7月,老红军李桂莲,来场任党委书记兼场长。
  李桂莲是l930年6月参加中央红军的。参加江西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李桂莲老家在江西省永新县怀忠公社。为逃避同宗地主强抢穷人男孩过继抵债,三岁时,便男扮女装,取名李桂莲。和女孩们混在一起,躲过了地主老财的眼睛。参加红军后,想要改名。任弼时同志建议不要改,留着纪念。
  在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他的双腿受重伤住院。出院后调保卫局工作。不久,奉命给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当警卫员六军团政委王震战斗负伤后,在军团部休养。李桂莲担任王震的勤务员。
  红军部队向甘肃挺进时,李桂莲已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任红军十八师特派员。1935年9月,攻打两档县城时,他头部负伤,仍坚持战斗,受到军团首长表扬。
  1939年,他所在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20师359旅,李桂莲任717团三营特派员。9月,他带领717团一个连,配合719部队,在灵广县公路上伏击日寇侵略者。战斗不到一小时,就干净利索地全歼了二十多辆汽车上的敌人。
  这次战斗中,李桂莲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前胸打进,从后背穿出。没有急救包,抢救人员就用两块银元一前一后贴在伤口上,为他进行了包扎。
  王震司令员请来白求恩大夫为李桂莲治伤。当白求恩用剪刀剪开李桂莲带血的上衣,看到堵住伤口的是两块银元时,深深地为这位钢铁战士的战斗意志感动。
  伤口愈合后,提前归队。
  1940年5月,李桂莲调往359旅717团一营任营长。部队开到南泥湾搞大生产。
  1944年ll月13日,党中央以三五九旅为骨干组织了南下支队。他任南下一支队作战参谋,后调旅部任侦察大队长。
  1945年初,部队到达大别山与李先念部会师,他任南下一支队付参谋长。后任鄂东军区44团团长。
  1946年11月,部队整编,他被任命为新四军山东军区七分区第二团团长。同年底,任华东野战军十三纵队十六师ll6团团长。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李桂莲任我军第一支伞兵总队总队长。
  1951年2月,他调任一0二师付师长,4月,部队到达苏北驻防,开始筹建农建师,在盐碱滩上成立了“农建师”农场。
  1955年7月,李桂莲调任总后内蒙军马场场长。
  1956年7月,李桂莲接到王震司令员电报,调他任八五○二部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并要他从军马场和农建师,选调懂得经济工作的干部,一起赴任。
  7月底,李桂莲和另一位老红军苟载堃,一起来到八五○二农场。受到了黄振荣代师长和七千名转业官兵热烈欢迎。虽然李桂莲已转业地方,同志们还是按部队习惯称他为“李桂莲将军。”
  此后,三个老红军,团结的象一个人一样,指挥七千名铁道兵复转官兵,在荒原上站住了脚跟,并迅速扩大战果。
  八五二农场的老同志都说李桂莲有“大将风度”。他对下级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指导,注意维护下级工作人员的威信。在他的领导下,付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作用。科室干部心情舒畅,主动向他汇报请示工作。他襟怀坦白,主张实事求是,对上级领导敢于直言不讳。在一定程度上顶住了当时的浮夸风,瞎指挥风。
  李桂莲在战争年代,曾五次负伤,其中两次重伤,可是,他不居功骄傲。他平易近人,整天乐呵呵的。
  他喜欢下象棋,谁找他下,他都高兴对局。就是遇上公务员,也不分什么上下级,常常是在一片欢乐的笑声中结束对奕。
  当时,八五二农场艰苦创业,成果显著,常受上级的表扬。
  1959年,李桂莲升任合江农垦局付局长。不久,调任新疆农垦厅付厅长。
  匡汉球
  1959年秋天,“铁二师”付师长,老红军匡汉球调到八五二农场当付场长。
  匡汉球l912年出生,原籍江西省泰和县。他家祖祖辈辈为地主当牛做马,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929年毛泽条同志上井岗山前,他们村子里就有地下党员活动。穷哥们打土豪分田地,秘密组织农民协会,都吸收他去参加。他参加了红军组织的“少共模范师”后,发给一支长枪,一把大刀、四颗手榴弹。戴上了红领章,红帽徽,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战斗。后到红军三军团四师十一团当战士、通讯员、机枪班班长。不久,他到“中央干校”学习。毕业后又被派回三军团,在彭德怀领导的部队里当连长,才20岁。
  五次反围剿时,他在江西广昌,宁都等战斗中两次负伤。长征时,他是红三军团四师十一团八连连长。
  从宁都打到胡桥、广东、广西。打退了尾追的敌人,渡过了金沙江,抢渡了大渡河。
  红军三次攻打遵义城,匡汉球参加了战斗。战斗中,他身负重伤,昏迷三日,抢救脱险。l935年抢渡乌江战斗中,他的腿部又一次受伤。红军过草地时,他带伤行军。部队到达陕西瓦窑堡后,才有机会在红军医院养伤。
  抗日战争中,他奉命到山东军区鲁中南军分区边区支队担任参谋、连长,大队付,多次荣立战功。
  l945年8月,担任营长。
  解放战争中,他所属部队,在山东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殊死战斗,取得胜利。1948年9月,伟大的淮海战役发起时,他任十四团付团长。带领八个连的部队,在江苏碾庄圩担任阻击任务,身上又多处负伤。经过“战地包扎所”抢救,出了身上的弹片,但肩胛和腰部的子弹头至今仍残留在体内。
  朝鲜战争中,他任“志总”桥梁团团长,带领全团,日夜坚守在清川江大桥周围l80里的地面,以保证“钢铁运输线”安全通车。敌人飞机白天炸桥,他率领部队连夜抢修,有时还要随炸随修。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贡献。
  1954年,回国后他任铁道兵第二师付师长,奉命参加抢修鹰厦铁路,不顾伤病之身,亲临第一线,指挥施工,提前完成任务,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1956年6月中旬,接王震司令员命令,调到铁道兵农垦局工作,担任北上大军的“调遣官”,专门负责安置分配复转官兵。
  安置工作完成后,又调任八五二农场付场长。八五二是以“铁二师”番号命名的,这对他这位“铁二师”付师长来说,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他热爱垦荒事业,决心和全体复转官兵一起把农场建设好。专心致志地扑到他分管的基建水利工作中去。
  当时完达山北地区,时值秋末冬初,气候寒冷。能不能让建场部队住上房子,渡过严冬,关系到能不能在荒原上站住脚跟的问题。他深知责任重大,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吸取当地群众经验,克服困难,加快了房建的进度,并节省了大量开支。在建设农场南横林“新场部”时,他又住到了工地,直接指挥现场施工。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战士们都愿接近他,和他谈心里话。奋战两个春秋,建成了十三万平方的房屋。荒原上出现了一个个村镇,战士们有了温暖的家。
  当时农场处在大发展阶段,见地就开。匡汉球和其他老红军一样,手里拄着一根棍,整天跋山涉水,在荒原上踏察,掌握了建设农场的第一手资料。调查中发现,这里地势低,内涝严重,不能单纯强调“蓄水截流建水库”应该蓄排结合。于是,他亲自给王震部长写信,阐明自己的看法。经王部长同意,给八五二调拨来几台大型开沟犁。在“易涝地”拉沟排水,先后开沟624公里,初步解决了农场的内涝问题。
  匡汉球在八五二期间,正遇自然灾害严重时期,农场生产下降,职工工资也发不了。每次王震部长到农场来视察,他都提议搞多种经营,广开财源,经王部长批准,农场除抽调一千名职工支援首都十大建筑外,还由他直接带领一千多人到“炮手营”采伐完达山的珍贵红松,支援首都。整整一个冬天,他和伐木人员住在山上的“地窖子”里,指挥伐木。决定采取“冰道运输”的方法,加快了运输速度,支援了北京体育馆的建设。
  匡汉球生活非常艰巨朴素。l949年任付团长在台儿庄结婚时,一床被子已盖了六年,用包袱皮缝个口袋塞上几件旧军衣作枕头。1950年,驻地搬往湖北广水后,他爱人整理衣物,发现自己亲手扔掉的破袜子,还在包袱里,不知是怎什回事。这时,匡汉球笑着说:“你不要,我穿,反正咱俩的脚一般大”。这位老红军到农场后,把克勤克俭的作风又带到工作上来了。指挥房建时,看到地上的半截砖头,就拾起来搁在砖垛上。发现泥里埋着螺丝钉,也细心地抠出来。有些年青人说:“匡付场长,你为什么这样小气”
  他严肃地说:“这不是小气,而是为国家建设,节约每一个铜板呀!”
  1958年,他曾对转业的同志们说:“这里是荒凉。可是北京在一万年前也是这样荒凉呀!为什么那里现在繁华了呢?是人干出来的,这就是劳动创造世界”。由于匡付场长言行一致,讲道理深入浅出,大家心服口服。
  1963年10月,中央组织部调老红军匡汉球到农垦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