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达山中的“山货”
第八编 博物志
第一章 完达山中的“山货”(农场境内的野生植物)
完达山中的“山货”
八五二农场地处完达山北麓。山上森林茂密,山谷花草繁盛,林中草地“土产”特多。除各种中草药材外,还有野山葡萄、山里红、野梨子、山核桃、榛子等山果。入夏以后,林边草地上,有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花菜,满地铺金。入秋前后,各种菌类破土而出,除了榛蘑、花脸蘑、榆蘑、冬磨等,树上还长有名贵的猴头和木耳。大自然为“大地之子”贡献出了无穷的“山货”。
一、山葡萄
山葡萄,不但完达山北麓的岗地上有。连各个分场境内的小山上都生长。据林业部门调查:在宝清县境内森林里,有许多自然生成的山葡萄。葡萄熟,当地群众只在林边采集一些。绝大部分熟透的葡萄,年年烂掉在山上。如果能把这些资源保护起来,利用起来,酿造葡萄酒,定会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黄花菜
黄花菜又叫金针菜,是市场上的畅销货。金针烧小鸡,味美可口,很受群众欢迎。刚采下来的黄花菜,只要用开水一“炸”,与猪肉溜炒,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也可以晒干后保存,供冬天食用。
每当黄花开放的时候,男女老少奔向山野采摘。近年来荒地被开垦,野生黄花日见减少。“金色的花园”,只能在远离连队的大荒草甸子里才能找到。
三、猴头
猴头蘑,简称“猴头”,是食用菌的一种,肉厚味美,营养丰富。鲜猴头一只,大的约有二斤,小的半两左右。
猴头寄生深山老林中的柞树上。猴头的形状和颜色,酷似金丝猴毛茸茸的脑袋,故此得名。猴头恋双,一般生长在两棵相距对称的树上,又称“对脸蘑”或“阴阴蘑”。夏末秋初,阴雨连绵,宜于生长。
冬季叶落枝枯,干猴头裸露枝头。伐木工人与猎手顺手牵羊,获得山珍。
鲜猴头长在树上,有的褐黄、有的金黄、有的是鹅黄,还有的先浅蓝或白色,随后逐渐转黄。整个幼嫩菌体都可食用。内含丰富的蛋白、磷、核黄素、烟酸等营养成份。鲜美清淡,别具风味,与燕窝鱼翅齐名。它与飞龙、熊掌、雪蛤、并誉为“北味四大山珍”,有滋补作用。
黑龙江省是猴头的主要产地。完达山区是重点产区。八五二农场跃进山分公司地区林中,盛产猴头。
四、蘑菇
每年八、九月间,秋雨充沛,八五二农场地区林中,冬蘑,花脸蘑、榆树蘑、榛蘑等各类蘑菇,象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男女老幼,采蘑菇络绎不绝。或鲜食,或晒干,或腌渍贮藏,或自食,或出售。
花脸蘑
花脸蘑,颜色淡紫,气味芳香,为菌类的优等品种。这种蘑菇是一种菌丝。凡发现有花脸蘑的地方,往往是一大片,有的形成蘑菇圈,即许许多多的蘑菇组成一个个圆带形。花脸蘑喜欢生长在腐植质较厚的草甸土里,周围草色墨绿,与它处的颜色深浅不同。柳毛墩子与杂草交界处,最适于花脸蘑的生长。
榆树蘑
榆树蘑,在农场境内的树林里到处都有。它肉质柔软,富弹性,表层粘滑,味清香,菌盖中间厚、边缘薄,大的有碗口大,层层花辫黄中泛白。菌柄,为向上直立的园柱形,全部由纤维素组成。柄的上部为黄褐色的肉质,下部为草质。表面长有暗褐色的绒毛。
榆树蘑, 生长在榆木上。特别是雷击风折的榆树干上,或倒地榆木的周围,每临暑伏,便长满了黄橙橙的榆蘑。朵朵蘑菇丁簇拥在一起,形成一朵大黄花。故有“枯榆花”之称。
榆树蘑肉鲜味美,营养丰富。人称“素中之肉”。鲜榆蘑炒鸡脯,成为佳肴。
榆树蘑生长块,采一茬长一茬,直至中秋。
榛蘑
榛蘑,生长在榛柴棵里,故称榛蘑。紫黄色,边缘有一道道纹路。肉质肥厚,美味可口。可以腌渍或晒干,长期贮藏。
我场内的山包、小树林里到处都有。一场秋雨过后。一夜之间,榛蘑便长满山林,形成大片大片的榛蘑圈。
松茸
松茸,营养价值较高。出口一吨松茸,相当于出口一百一十吨大豆的价值。
松茸生长在三十年以上树龄的赤松林下,半阳山坡或近山顶的山坡。特别是西北坡次风岗上生长较多。采集时间在白露前后,农场境内多有生长。
五、黑木耳
我场区内,特别是跃进山分场和煤矿等地的山林中生长有黑木耳。
黑木耳,土名叫黑菜,也叫担子果,是一种野生食用菌。食用的部分是菌类的实体。是由耳片、耳梗和耳根三部分组成。耳片很薄,表面平滑,外形似人耳。大的直径达数厘米,呈茶褐色。丛生或连续不断地重叠丛生。湿润时呈胶质,有弹性,半透明。干燥时强烈收缩,呈草状小块。
野生黑木耳,除松木外,几乎所有的阔叶树上都可以生长,但以柞树、干金榆、色木上长的木耳最好,最多。
木耳是营养价值很高,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味山珍之一,被誉为“素中之荤”。
野生木耳主要从朽木中吸收水份和养份,依靠菌类的营养体,靠耳根部延伸到朽木中的较粗的绳索状的菌丝(叫菌索)来输送给子实体,供生长。所以说木耳是吸收树木的精华长大的,因而营养价值高。
在木耳的表面,还可以看到白色堆状物,这是孢子堆。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起繁殖作用。待孢子成熟后,飞散传播到四面八方,落到阔叶木的倒木上。遇适宜的条件又能萌发生长成幼嫩纤细线状菌丝,逐步生长成稍粗一点的丝状和较粗的绳索状菌丝,最后在索状菌丝上就长出木耳来。
野生木耳受自然条件限制,产量较低,大量采集非常困难。现在完达山区的不少林场和居民,都在积极发展人工木耳,产量多收入可观,成了山区人民主要的付业。
人工培养木耳的方法:选用一米长、十公分粗的阔叶树木做“木耳段”。先在外皮上从上到下钻成“品”字形“木眼”。把培养好的木耳菌埋在孔内压实,再用小木片封好。选择林中透光的空地,将“木耳段”搭成“井”形堆,或排列“一”字形,一星期后进行喷灌,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可喷洒一、二次水,保持“木耳段”湿润,防止干裂。埋菌后,一般五至七天新菌丝即能生长。两个月后耳芽出现。这时,对“木耳段”要不断上下倒翻。以求生长条件均匀。当年结耳量很低,一般在第二年左右才开始增产。一根“木耳段”正常产量可产干耳二两左右。采摘的鲜耳要及时烘干和凉晒,以防木耳霉烂。
最近,还有些地区实行室内瓶栽或塑料袋,主要利用锯未和麦麸做为培养基。产量也很可观,有利于长年进行生产。
木耳还具有一定的医疗值价。据成份分析,每一市斤木耳中,含蛋白质53克、脂肪一克、糖325克、热量l.521千卡,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硫破素、核黄素等多种维生素。因此,它的营养成份仅次于内、蛋、鱼。木耳对消化含纤维较多的物质有显著作用,故又是纤维、纺织、理发业的重要保健食品。木耳性平、味甘,具有益气强身,补血活血和镇痛止痛等功效,并有滋润、通便、治疗痢疾等作用。
六、山参
在完达山脉生长的“山货”中,最有名的要数山参,这就是历来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之一的东北人参。
完达山脉是东北人参的主要产地之一。人参主要生长在悬崖峭壁,人迹罕至的原始山林里。春秋两季和杂草混在一起,不易被人们发现。据过去“闯山人”的体会,人参生长在山间椴树,黄菠萝、红松等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腐植质较多、较厚的土中,分布在山上的南坡或东西坡干爽而又荫润的地方。
人参是多年生五加科草本植物,高达六十厘米。肉质的根肥大,成园柱状。绿色的茎亭亭而上,叶轮生于茎顶,数目依生长的年限而不同。初生时为三张叶子,“闻山人”叫它“山花”。二年生为“巴掌子”(一柄五叶如手掌)。三年生为“二夹子”。四年生为“灯台子”。以后转为四品叶,五品叶,直至六品叶为止。根是人参的主药,因为形体象人,故名为人参。其实,根茎、人参果、须根,都可入药。
经化学成份分析,人参含有皂甙、挥发油、人参酸植物留醇、维生素B 和B2,故人们称之谓“多种维生素的集合体”。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宁神的作用,是一种补虚扶正的珍贵药品。可以用于急救虚脱。如妇女崩漏,失血过多。亦治睡眠不安、悸怔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