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场境内的野生动物

第三章 农场境内的野生动物

农场境内的野生动物



  一、仙鹤
  丹顶鹤俗称仙鹤,长颈高足,顶红尾黑,通体洁白。
  三月上、中旬,北大荒的冰雪尚未消尽,丹顶鹤飞越几千里,从南方飞到农场境内。在有芦苇的沼泽地里做窝,食鱼类和植物的嫩叶。它们夜间栖息在四面环水的浅滩上。
  雌雄共同筑巢,九天时间筑成,雌鹤每年产蛋一窝,每窝为一至二枚,每个蛋重9两左右。在孵化期间,雌雄合作,雄在白天、雌在夜间。孵化期为三十天至三十三天。五月下旬孵出。
  小鹤出壳、小眼微微张开,全身披着密密的绒羽。出壳后六至十小时即能蹒跚行走。四五天以后,雏鹤随着双亲,漫游于河滩和浅水中。九月下旬,雏鹤长大,独立生活了。
  丹顶鹤雌雄外表很难区别,小鹤的颜色跟成年鹤回然不同。它不象父母一样全身白色,而是酱褐色。
  据说仙鹤有近亲不配偶的习性,这也是它高令能到六十的原因。
  一般在十月中旬前后,随着大雁南飞,到江西、江苏、山东、台湾等地越冬。据《本草纲目》记载,鹤血能益气补虚,鹤脑令人明目,鹤仰能解痘毒,鹤骨入药可滋补身体,它的翅羽和尾羽可做扇子。
  丹顶鹤,现在全世界也不超过两千只左右。各国已经把丹顶鹤列入灭绝物种的《红皮书》,我国也把它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还在我省扎龙地区建立了鹤类保护区。
  二、天鹅
  每年春天,白天鹅飞来农场境内的河套里。在七分场九队的“鱼亮”河套里可以找到白天鹅高大的巢窝。l984年春,一群三百多只的天鹅群,在七分场九队驻地附近栖息近一个月。
  白天鹅又名鸿鹄,它能飞到九千公尺的高空,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每年从北方飞到长江流域过冬,春天又飞回北方产卵,作万里长空之游,故有“鸿鹄之志”的美称。
  白天鹅是世界上观赏鸟。羽毛纯白色,体态丰盈,安祥端庄,性情温和。天鹅伫立,如雪莲绽开。天鹅飞翔时,如仙女飘逸。它羽翎雪白,自得一尘不染,故有“白美人”之称。
  天鹅喜欢群栖于湖泊沼泽地带,主食水生食物,兼食具类、鱼虾。
  白天鹅到农场境内忙着建筑“产房”,有的有一米多见方,大的可达十米,鸟巢上可以站得住人。
  l957年6月贾韫宣在长林岛上的三分场,途径“天鹅湖”时,在湖心发现了一个十平方米的天鹅窝,用浮萍、草、菱角秧、等絮成。
  天鹅生长特快,七月中旬出生,到九月底,仅仅两个半月,就可以长到十公斤。到了秋天群鹅起飞的时候,当年的小天鹅可以同大天鹅一起比翼齐飞了。
  天鹅在秋季换羽,飞羽全部脱落,顿时丧失了飞翔的能力。雌鸟先换羽,由雄鸟领着小天鹅学习飞翔。
  雄鸟换羽的时间与幼鸟一致。深秋,天鹅换羽后,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过冬。
  三、鹌鹑
  农场的拖拉机手在开荒时,经常发现前面不远的草地里,会突然飞起一种秃尾巴鸟。这种秃尾巴鸟,就是鹌鹑。
  鹤鹑肉、蛋鲜美,营养丰富。属于野味上品。鹌鹑不仅合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还富有磷质、脑素和荷尔蒙,是治妇女贫血、小儿发育不良的良药。对心脏病、低血压、贫血、神经衰弱、失眠、糖尿病等均有疗效。其服法也很随便,鹌鹑蛋煮吃、冲吃、氽汤均可。用白开水冲服二至三个,连续二十至三十天,均有疗效。鹤鹑肉炖吃、烧吃、熏吃、煮吃均可。
  一般治病均采用煮汤,佐餐以熏吃较为普遍。
  鹌鹑的肉、蛋,在我国不仅作为药材和食用的上等野味,而且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出口贸易的名贵产品,促进人工饲养鹤鹑业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一只雌鹌鹑年产蛋可达三百个左右,平均蛋重十一克。
  从经济观点来说,比养鸡业利润高得多。
  鹌鹑在我国有两种:一种在新疆西部繁殖,在西藏南部过冬;另一种在黑龙江一带繁殖,在农场所见到的就是这一种鹌鹑。
  鹌鹑在野地里生活,多是一雄一雌,形影不离,常鸣于清晨及傍晚。它以草籽、谷粒,植物的嫩芽、幼苗为食,有的也觅食昆虫。一些地方饲养的鹌鹑,均由野生培养而成,又叫家鹑。
  家鹑随着饲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性情逐渐温和,飞翔力减弱。体重、蛋重、产蛋量等各种经济性状,发生很大变化,不断向着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鹌鹑蛋形似鸽子蛋,上面具有褐色的花斑。受精的蛋经过十七天即可孵化出雏,雏经过四十八天的培育又可产蛋。所以鹌鹑具有成熟早、产蛋多、繁殖快、耗料少等特点,是一项比较理想的饲养业。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均可饲养。
  四、鹿
  每当秋末冬初,在完达山的密林里,会经常听到一种“啾哇、啾哇”的声音,内行的人一定会告诉你:“鹿类的发情期到了,这是鹿在招唤伴侣”。
  五分场的付业连和农场养鹿连有人工饲养的鹿群。
  梅花鹿,身体两侧布满了如梅花的斑点,梅花鹿名就是由此而来。梅花鹿的鹿茸细毛红底,外面裹着一层天鹅绒状的细毛。
  马鹿脸很长,躯体高大,活象一头小马。马鹿的角很长,最长的达到一米,成年的马鹿角分8叉,人们又叫它“八叉鹿”。
  猎手们在野鹿经常出没的道路上,挖下长宽四尺,深九尺的鹿窖。夏天在上面盖铺木板,木板装着活动“机关”,木板下装有轱辘,顶盖上除了铺土,加上草皮和落叶,还洒下了鹿类动物爱吃的盐。鹿来回走都有道,多在两山中间漫岗地方。鹿为了贪吃盐向鹿窖靠近,正在它津津有味地吃着盐的时候,脚下踩动了“机关”,全身掉进鹿窖,轱辘把它们吊的地面,从此进了养鹿场。
  后来鹿变得乖了,轻易不敢来“打咸”。猎手们为了引鹿上钩,在鹿类的发性期,口含“鹿哨”在“附近埋伏,一声声吹起了”“啾哇、啾哇”的求偶声,鹿类闻声疾至又一次被引进了鹿窖。就这样,大部分分场都捉到了鹿,而且数量不少,养鹿连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鹿是一种经济和医药价值都很高的动物,全身都是宝。鹿的茸、角、胎、鞭、骨、筋、尾,以及全鹿均可药用。据医书记载:鹿茸有生精补髓、益阴助阳、强筋健胃的作用;鹿角有行血、消肿、补虚的功能;鹿胎可以补血、补精、补肝、补肾;鹿鞭能补虚、助阳;鹿筋能补虚力。壮筋骨;鹿尾可滋补壮阳;全鹿(精丸)有补虚力等功能;骨也可以制药,皮又是制革原料,总之,养鹿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牧业。
  农场自建立养鹿业以来,每年为国家上交一千七百两左右鹿茸。鹿连有了加工鹿茸、鹿胎膏的设备,产品运销外地。近年来,总场医院盖起了“制剂室”,鹿产品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东北虎
  一九五六年,一、六分场公路交口木桥附近,发现有虎出没。入冬,猛虎交配时节,虎啸山林,百兽藏匿,山林震荡,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故给那桥取名猛虎桥。在这一带出没的猛虎,就是世界闻名的东北虎。
  东北虎是我国的珍稀动物,是世界上现存虎种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长象最雄伟的猛兽,体长可达四米,体重可达三百公斤。它体魄雄健,色泽美丽。由于生活在较寒冷地区,有着一身长而厚密的橙黄和金色带黑条纹的长毛。
  东北虎头大而圆,脸上方有一块白色毛区,额中有数道黑色横纹,中间略有串通,形成“王”字,故有“白额”和“兽中王”之称。
  东北虎在我国境内目前只剩下一百五十余头,原来分布在小兴安岭、完达山、长白山脉四百至一千三百米的高山灌木林和高草中。不久前,我国在完达山的七星砬子,正式成立了东北虎的自然保护区。
  东北虎的经济价值也很高,毛皮是昂贵的装饰品,虎骨是名贵的中药,虎肉、虎血等也可以入药。我场建场初期曾获得一付虎骨。
  六、水獭
  八五二农场近水的连队都发现过水獭,七分场九队“刘大网”鱼亮一带,更是水獭之乡,附近社员和农场职工,多次在这里捕获过珍贵的水獭。
  水獭,一般长一米二,尾巴长度就占去了三分之一,它是我国奇珍异兽之一。毛呈棕色,细腻,绒厚柔软,富有油性,从水里上岸,浑身一抖,颗颗银珠散落,全身无一湿处。同貂皮一样,国内外市场上视为珍宝,价格昂贵,用水獭皮制作的皮帽、衣领、成为世界上的高档商品。水獭是兽中的“游泳健将”,在平静无波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波纹。它不但潜行时间长,而且能潜十米左右的深水里。因为它鼻孔和耳朵,生有一付特殊的装置一活瓣,当它往水下潜行,活瓣会自动关闭,滴水不进,能潜游六、至十分钟。
  水獭的尾巴顶部宽大,一摆动,就能推动它在水里前进。
  水獭以鱼类为食,有时在岸边捕食蛤蟆、老鼠、野鸭崽。
  水獭昼伏夜出,它一天行走的,道路是固定的,从哪里上岸,一定从哪里回去。猎手们就在来回的道上埋下了大铁夹,将它擒获。水獭从来不在自己洞穴里拉屎,在门外一定地方建立“厕所”,一堆堆水獭屎,也很容易被人们认出,埋上铁夹,它在下次上厕所时,就束手就擒了。水獭冬天在洞里呆腻了,就出外活动活动,它会把一段木棍或一个树疙瘩,叨起来抛到空中,翻翻复复以此为乐。一会,它又爬到堤坝上由上直往下滑,在冰上滑出老远,不小心闹一个“倒栽葱”,摔得连滚带爬,这时,它会痛得“格格”的叫唤,这声音听起来,象小孩的笑声。水獭玩饿了,就在河堤上四外找吃的东西,冬天,不象过去那样容易找到吃的,急得团团转。
  聪明的猎手,就抓住水獭冬天找食难的特点,设下了陷井捉它。这种陷井一般在上冻前挖成,上口小,只能通过水獭的腰身,底口稍微大一点,也不需要挖得太深。大冻时,洞壁上浇水冻成一层薄冰,洞底放上几条鲜鱼。四处寻食物的水獭,用后腿吊在洞口上,把整个身子探进洞里。洞壁上非常滑溜,一个不留心,就倒栽葱,掉进陷井里,这就是当地渔民捕捉水獭的高招。
  七、蛤什蟆
  蛤蟆通里盛产蛤什蟆。抗日战争时期,一支抗日联军来到这里,没有粮食,就在蛤蟆通河里打捞蛤蟆充饥。
  1960年,农场遭受严重灾害,人们也大量捕捉这里的蛤蟆充饥。
  这种蛤蟆体长六、七厘米,有清晰的横纹,足有蹼,土色的背面上散布着黄色及红色的斑点,鼓膜处有黑色的三角斑。
  蛤什蟆,从每年九月开始,成百上千只集聚在河床底部或树根下、石洞星越冬,不食不动,集体冬眠,渡过大雪纷飞的季节。因此人们又称它为“雪蛤”。
  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在秋冬两季有捕捞雪蛤的习惯,雪蛤肉肥味美,是北方人民喜食的“野味”,也是酒筵上的佳肴。它同飞龙、熊掌、犴鼻并称为“北味四大山珍”。
  雌性雪蛤的输卵管,习惯叫“蛤蟆油”。主要成份是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各种维生素和激素。经化学成份分析,内含水分6.11% 、氮有机物49.46%,脂肪3.47% 、无氮有机物27.21%,还有维生素甲、乙、丙、丁。中医人员认为,能治疗精力耗损、神经衰弱、久病和产后虚弱,是补肾益精,润肺养阴的上品。
  捕捉雪蛤蟆,从它肚子里把油块(输卵管)扒出来,用温水一发,即成“棉絮”状,炖熟了,里面再放上白糖,每天早晨喝上一点,确有“补神壮力”之功。用“蟆蛤油”作为上等原料,可精制成高级补品,如“雪蛤大补素”、“雪蛤大补酒”、“雪蛤补精”。
  八、熊类动物
  八五二农场境内活动的主要是狗熊和马熊两种。狗熊会上树,在树枝上筑巢,这就是人们所说“黑瞎子坐殿”。狗熊在冬眠时,一般钻到空树洞里。马熊不会上树,采不到树上的野果子吃,喜欢吃“蚂蚁包”
  里的蚂蚁,也喜欢偷蜂蜜吃。夏天下河洗澡时,顺便也吃些鱼虾和野鸭嵬。冬天,喜欢在地下的石洞、空洞里“蹲仓”。
  熊虽然是害兽,但熊掌是世界闻名的佳肴美味,熊胆是医治眼疾的灵丹圣药。相传,熊掌是“中国菜”
  的佳肴,不仅香浓味重,而且营养丰富,还有滋补气血,继液除伤的功能。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贡品”供奉天子和诸候。熊掌烹调的方法有五、六种之多,如红烧熊掌、清蒸熊掌、熊掌盎蛋、扒熊掌松籽仁等。
  有人说“东北熊掌是掌中一绝”,这话是有来源的,因为黑熊“蹲仓”期间不食不动,在昏迷状态中,每日用舌舔掌不止。久而久之,把掌上的老茧舔薄,熊的津液胶脂渗入掌心,因而东北的熊掌比别地肥大鲜美,营养更加丰富。
  也有人说:东北熊喜欢吃蚂蚁,故吐出的津液使熊掌更名贵。蚂蚁营养成份含蛋白质,是长寿良药,卵为高级补品。
  熊胆熊掌是珍贵的。猎手猎熊时要担当很大的风险。熊能直立起来,还能从上往下用前掌劈你,用舌舔你,受伤时又会不顾一切地置你于死地,惊险程度可想而知。这里一般在冬天猎熊,猎手用大斧狠敲树枝树身,把钻树洞的熊惊出来以后开始捕杀。鄂伦春猎手还喜欢用长棍去捅躲在石砬子里的黑熊,这时,往往遇上藏在里面黑熊的一家子,你打倒这一头,另一头窜出来与你拼命,多少神枪手往往死在“母子熊”
  的手里。
  为此,入山打熊,一定要带猎犬。让猎犬和黑熊纠缠,给猎手创造准确开枪的机会。要是打不中黑熊的心口,黑熊受伤后的反扑是很凶猛的,非置猎手于死地不可。只有用猎犬引开黑熊的反扑,才能给猎手创造第二次射击的机会。一定要镇定,设法击中它的胸中有白毛的地方,这是熊的心口所在。
  鄂伦春猎手打熊,非常重视取熊胆。他们用木棍桶“蹲仓”的黑熊,主要是刺激黑熊生气,把胆气的鼓鼓的,怒气冲冲地窜出来。在它乍见阳光时,两眼被阳光刺得睁不开时,迅速扣动板机,他们击毙黑熊开膛破肚时,第一步就是取熊胆,这种受气胀大的熊胆重达半斤。
  行路人遇熊后,在躲避时,应拐弯跑躲开黑熊,因为黑熊的头毛都很长,“黑瞎子”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采取东拐西躲的方法黑瞎子就找不到你了。
  九、狍子
  狍子是这一带常见的一种野生动物,外貌象鹿,是鹿科动物中的一种。建场初期,农场境内成群结队,数量多。近年来荒地被开发,狍子数量减少。
  狍子在满语中叫“尤戈黄查”,其肉鲜美,皮毛珍贵。猎取后,制成狍子皮,冬天铺在冰雪之上,能防寒,历来是猎手和冬天野外作业人员的铺垫之一。狍子皮毛易脱落,八月份捕获的为上品,这一带老百姓叫它“彬其”。
  狍子是兽中的弱者,但它具有非常的纵跳之功能。后腿一纵,能跳出丈把远,几个纵跳就能逃之夭夭,故能在食肉兽之间生存下来。但它生活中有个缺点,首先是不避人。农场职工在路上行走时,往往会看到狍子象箭一样从草里横穿过来,跑到公路边,原地在人们面前停住了。它支起两耳,小黄眼睛一眨一眨地瞅着人。如果这是一只母狍子,带着崽,那小崽也是旁若无人,一头钻到母狍身底下,小脑袋往乳房上拱几下,伸出嫩嫩的小嘴,在人们面前吃起奶来,根本不象个野生动物。人们一喊,母狍听到响声,象是突然醒悟过来,领着狍崽,掀开四蹄,穿过大道,消失在草莽之中。
  狍子不但不避人,而且品性好奇,它在什么地方受惊逃跑后,事过之后,总要回来看个究竟。故猎手在打狍子遇到狍子逃跑,一般不去追赶,而是在原地埋伏,等它回到原地看究竟时,一枪击中。由于狍子有这个“傻性”,所以这一带的百姓又叫它“傻狍子”。
  这一带的猎手出去狩猎时,喜欢头戴“狍头帽”在野兽出没的道上埋伏。这种狍头帽,在剥皮时非常细心,眼、鼻、耳等五官具全。猎手戴在头上,静卧在草地上,微露狍头帽,非常象狍子潜伏在这里休息。
  其它野兽经过这里,会猛扑过来,这时猎手的枪响了,无不百发百中。
  狍子喜欢成对活动,当狍子腾身跃起,落到射程之内,根据“上打毛尖下打蹄”的经验,轻扣板机,有把握把跑在前头的一只撩倒,再跟踪追击另一只。他们也喜欢打“活动耙”,再一次“布阵”。走不几步,眼见狍子跳起来要跑,说时迟,那时快,“砰”地一声。狍子四蹄一蹬。瞪著血红的眼晴。再也不动了。
  十、貉(孬头)
  农场老职工,喜欢戴孬头帽过冬,这种皮毛毛锋高爽耐寒。
  孬头就是貉子,是这一带的土语,它有点象狐狸,孬头小鼻子,其毛色斑驳,毛纹上圆下方,毛质丰厚温滑。从古至今是制裘的原料。据清《会典》介绍:“宫三品褥用”,可见它的名贵。
  孬头性好睡,日伏夜出,捕食虫类。封冰前,它总是钻在苇塘里,围着泡子边转,吃鱼,捉蛤蟆,有时还逮野鸭崽,抓老鼠。即使是冬天,它也不会离水泡边太远。
  有些老猎手说:“孬头既象狐狸,又有点象狼”。颜面极小,眼部有倒八字形的黑条纹,尾巴粗长。
  孬头的皮可以制裘,因此猎手总是想方设法去捕获它。下雪后带上猎犬顺着它的脚印,找它的踪迹,用手捕获它,叫“抓孬头”。
  入冬下雪后,这一带河边雪地上便会发现一连串锁链式的蹄印,这就是孬头经过的地方。你别看孬头傻呆呆的,有时它却很鬼,怕猎手跟踪,走着走着,会猛地一窜,钻到塔头墩子底下,然后再踏着没有雪的林草走,让你摸不清它的去向。
  它爬在塔头墩子底下,如果被人发现,就会瞪着一对乌黑闪亮的小眼睛,怔怔地望着你。你刚伸手去抓,它突然咧开又尖又长的小嘴巴,吡一吡尖利的牙齿,向你示威。你不要被它吓倒,一个箭步上去,一把卡住它的脖子,拎起来塞进“猎囊里”。
  抓孬头,手要麻利,趁它楞的时候,一下子卡住。千万不能用脚踢,一踢,它就醒过腔来了,转身就“颠”
  了。它在雪地上打了一个滚,又迅速爬起来,蹬开四条小短腿,拖着个又大又长的尾巴,一颠一颠地跑了。
  孬头生性怯懦,不敢咬人。又有点呆头呆脑的,见人也不知道逃跑,用手就可以捉住,所以当地人把它叫孬头,而不叫貉子。
  十一、水貂
  建场初期,在小挠力河流域的河套里,出现过五颜六色的水貂,满语叫“彦图库”。
  这种会水的动物,虽然外表象黄皮子,但皮毛颜色不一样,是黑褐色,身个也大。公的体长三十八到四十二厘米,体重一千六百到二千二百克。母的虽小些,也长约三十四到三十七厘米,体重七百到一千一百克。它们不是这里的原有“居民”,有的来之美洲,有的来之欧洲。由于毛色美观,惹人喜爱。在十九世纪,苏联在远东地区曾大量引进放养,不久它们渡过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到这一带落了“户”,水貂就这样繁殖起来了。到清朝末年,挠力河流域成了“水貂之乡”。
  因为野生水貂多生长在沿水地带。利用自然形成的土洞做巢,里面铺以鸟的羽毛和干草。洞口在岸边或水下,洞长一米左右。
  水貂,它的皮毛是上等的制裘原料,在国际市场上是畅销货。用水貂皮制做的皮帽、皮领、皮袖子、光彩夺目,防寒性强,深受用户欢迎。
  十二、紫貂
  三江流域,过去不但盛产水貂,而且有紫貂出没。清朝政府明文规定:居住在这一带的赫哲人,每人每年向清朝政府进贡紫貂皮一张。据文献记载:这一带少数民族每年交给清朝政府的紫貂皮是四千多张,在市场上交易的有两万多张。
  紫貂皮轻薄坚韧,底绒丰厚,有“细柔轻暖,拂面如焰”之功,雄居裘皮之冠。紫貂皮被誉为东北三宝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极高。
  紫貂与水貂虽然同属鼬科鼬属,但外貌上有不一样的地方。水貂的头脸象黄皮子,紫貂却很象猫,但比猫显得修美。体细而长,四肢短而健,尾巴蓬松粗大,耳大直立,眼黑大有神。雄貂体重一般为七百至一千四百克,体长四十至四十四公分。雌貂体长三十五至四十公分。
  紫貂的习性同水貂不一样,水貂喜欢在挠力河一带水边沼泽地活动。紫貂却活动在山岗上,很早以前,紫貂在完达山上时有出没。在黑龙江畔的勤得利农场更多,都是古赫哲人的捕貂地。
  紫貂主要捕食小型鼠类,浆果、松籽、榛子、秋梨、草根,鱼类和昆虫,也是它的食物。它多在地面及雪层下寻食,在树洞、石缝、地洞等处做巢。巢中即有卧室、保育室、贮粮室,还有厕所和走廊。
  紫貂行动敏捷灵巧,性孤僻凶猛,它一闻异味,立即爬于树枝间或钻入洞穴,如被猎手追赶入洞,烟熏致死而不出洞。往日,这里的赫哲人主要是养狗捕貂。猎犬发现紫貂的综迹后,会几天几夜看守着洞口,为猎手指引方向。紫貂上树,它又会在树下监视,使紫貂无法脱身。
  后来,赫哲人又发明了“地箭捕貂”,使捕获量大增,貂皮质量也有提高。
  野生紫貂虽在这一带已频灭绝,但人工饲养已经获得成功。
  十三、青根貂
  挠力河流域有一种野生毛皮兽,叫青根貂。“青根貂”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水边常见的会泅水的大耗子,学名叫麝鼠,这里老百姓叫它“水耗子”。
  水耗子皮是仅次于貂皮和水獭皮的高级毛皮料。皮板柔软,绒毛厚实,毛锋高爽,色泽光亮。历来是这一带老百姓制作皮帽、大衣领、小皮袄的上等原料。它轻俏,抗磨,好看,暖和,深受人们的喜爱。另外,它的皮毛除了丰厚而细软外,针毛还具有特殊的分水功能。阳光下,那淡黄色的皮毛,火闪闪,金灿灿,十分华丽可爱,由此人们把它的毛皮称之为“青根貂皮”,被视为高级制裘原料,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水耗子的外貌和其它鼠类不同的是,尾巴又扁又长,上边没有几根毛,而是复盖着一层细小的鳞片,使它在水中活动时,起到橹的作用,好推水前进。另外,前肢短,后肢长,后趾之间还长有象鸭子一样的脚蹼,这是它会游的主要原因。
  它常年生活在水中,食水草、芦藕为主,也食鱼类,有时上岸生活,在靠近水岸的地方打洞筑窝。
  水耗子的耳朵特别灵,行动敏捷,外面有点声音,它立既逃之夭夭。在以往,人们捕捉它主要是寻找它的脚印和洞穴,在它经常出入的路上埋上踩盘夹子,有些收获,可是水耗子的牙齿很历害,不是把夹子拱翻,就是把自己被夹住的腿咬断跑掉。
  后来人们针对水耗子喜欢群居的特点,在冬季搞“冰上堵窝”。水耗子大家族住在一起时,一窝都开几个洞口,供它们居住时呼吸和出入用。由于住的成员多,虽然开了几个洞口,每过十来分钟,还要出来作深呼吸一次。猎手就抓住水耗子这一弱点,堵死其它洞口,只留一个洞口,供它出来换气。猎手执铁钎在洞口静候,露出一个扎一个,放在冰上它就爬不动了。要是放在草地上,它还要跳起二尺多高咬人。
  挠力河河坎上的水耗子,由于过量捕杀,已频于灭绝了。
  水耗子繁殖力很强,又容易人工饲养,只要不滥杀,同时提倡人工饲养,用不了几年,野生的、家养的都能大量繁殖。
  十四、鸯鸳
  居住在小挠河畔的七分场六队职工看到过河套里有少见的鸳鸯戏水的动人场面。
  鸳鸯是一种中型鸭类。雄鸟羽毛鲜艳,头具冠羽,翅上有一对栗黄色的扇形直立羽,如同一对精制的船浆,别有风味。
  鸳鸯生活时喜欢成双结对,形影不离。它们时而跃入水中,引颈击水,追逐嬉戏;时而又爬上岸来,抖落身上的水珠,用橘红色的小嘴梳着身上华丽的羽毛,雏雄相偎,交颈而眠。这一切,勾起了多少文学家的翩翩联想,怪不得古时有人写出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动人词句。解放后,我国已把鸳鸯列为重点保护动物之一。
  鸳鸯也是候鸟,它们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繁殖,到东南沿海一带越冬。它们在南来北往的路途上,也常常在山东、河北、甘肃一带作短暂的停留。它们喜欢营巢于树洞中,用木屑和毛羽构成。使人费解的是,这种喜水的鸳鸯,却把“产房”筑在高达二十米上下的挺拔的白杨树上,利用树上的老洞,布置了“新房”,小鸳鸯就在这里出生了。
  鸳鸯五月中旬产卵,六月中旬可见雏鸟,幼鸟一破壳,全身就长满了好看的羽毛,两眼睁开,嘴巴吱吱地叫着。第二天早上,鸟妈妈在洞中呜叫一时以后,从洞中飞到树下的河面上。幼鸟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由二十米的高空跳到草地上,再到水中,围着“妈妈”游起来。过了一个夏天,幼鸟就长大了。每天早晨七、八点钟,当晨雾还未散尽,它们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挠力河流域的河套里戏水。下午三点到五点,它们又飞到树林中作第二次觅食。夜间则栖息在离水域不远的树丛中或岩洞里。
  十五、香獐
  很久以来,人们在形容这里的富饶时,有过这样一句谚语:“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獐子当地也叫香獐,学名叫林麝。
  香獐,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野生的珍贵动物。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内发现的麝有三种,一是林麝、二是马麝、三是原麝。其中马麝、原麝极少,常见的是林麝。据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宝清县志》记载,宝清县一带,历来栖息着很多林麝。当地猎手叫蓬獐子,“棒打獐子”就是这样来的。
  獐子同常见的狍子外表一模一样,它前肢短,后肢长,善于跳跃,象狍子一样,碰到敌害时,连跑带窜,窜出有里把远。还有象狍子一样的“傻”劲,趴下窥视刚才发生的动静,要看个究竟,由于这些特点,会使人误认为是狍子。
  其实,獐子同狍子不一样。狍子身上是黄褐色,獐子体带黑色,有自纹和文纹。主要的区别:一是獐子的公母都没有角,是鹿科动物中唯一没有角的动物;二是它还会爬树,遇到敌害时,会爬到几米高的树上躲起来;三是公獐还“带”有麝香袋,这是“香中之冠”。于是,公獐,成了猎手的主要捕捉对象。
  公獐虽没有角,但它的大牙长而弯曲,突出口外象小钩,它的麝香藏在肚下的香囊里。从腹后部的麝香腺分泌出来,最初分泌的是白浆,白浆储藏在香囊里逐渐成熟,最后呈棕褐色小颗粒粉状物质,是人们所需要的珍贵药用麝香。
  麝香含有麝香酮,胆固醇,碳酸铵,磷酸钙,蛋白质等成份。气味芳香,“引药透发”对中枢神经,尤其对呼吸运动中枢及血管舒缩中枢作用最强。可治中风,痰厥,昏迷,心腹暴病,一切痈疽肿毒,山疯瘴气等症。还有催产助生,是避孕,堕胎的特效药。西医也常用它作强心剂、兴奋剂。在临床上,常用来治乙型脑炎,梅毒,麻疹等症。
  麝香还是一种重要的香料,用麝香制成的香料,芳香宜人且持久。古代妇女来制做“麝香袋”戴在身上,芳香满屋。古代文人在上等墨料中加入少量的麝香而制成的“麝墨”,用来写字作画,芳香清幽,防腐不蛀。可是每只公獐囊里的麝香,最多只有二两。
  香獐白天躲藏在山上的丛林里,只有在黄昏和早晨出来活动。它喜欢吃些嫩草,树木的嫩叶和嫩芽。
  如果附近有村庄,它也会来偷吃瓜叶、黄豆叶。干旱的天气,山上断水了,它就单独下山,到小溪池塘,甚至到人们住的地方找水喝。
  獐子胆子很小,听觉灵敏,它善于跳跃。碰到敌害后逃窜时,能够跳过高坎深沟,奔越悬崖峭壁。
  初冬,公獐分泌麝香最多,香气更浓,远近都能闻到。猎手就在这个时候捕捉香獐。猎手逮獐不能没有狗,把猎犬带到香獐活动的地区后,就把狗放开,让狗去追捕,香獐见到猎犬就拼命逃跑,它被猎犬追急了,会突然跳上树去,站在树枝上发楞,呆呆地望着猎犬。有经验的猎手,在这时会拴住猎犬,休息半小时,让香獐在树上把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甩出活套把它套住捉进笼里去,笼子周围再用树枝绿叶伪装起来,轻轻地送到寂静的丛林里,把笼子挂在树上。过了一、两个小时后,再把活捉的香獐运回养麝场。
  因为獐子胆子很小,一紧张,容易造成胆破死亡。
  解放前,这里猎手都是提到活麝后,杀死雄獐,从香囊中取麝香,“使棒打獐子”之地的獐子濒临灭绝。只有发展养麝业,采取人工掏香才是唯一发展香獐的道路。
  十六、乌鸡
  建场初期,这里野鸡成群,真是“野鸡飞到饭锅里”。至今,有些边远的分场连队,冬春两季,还经常看到野鸡出来拣食。在这些野鸡群中,有一种叫乌鸡。乌鸡是这里的土语,学名叫“乌野鸡”。在我国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在黑龙江省栖息最多,它冬天留居在大、小兴安岭,完达山,秋冬时节,也来到农场的大地上寻食。
  乌鸡的体形和大小都象家鸡,但体态秀美,紧凑,雄鸡几乎全身乌黑,光泽耀眼,翅上具有白色翼镜,尾巴呈义状外侧尾羽长而向外弯曲。雌鸡体形较小,大都棕色,杂有黑褐色的横斑,翼镜不显著。
  乌鸡生活在桦柞混交林的地带。喜欢群居,秋天以家族为小群话动,有时聚成几个或几十个家族大群。三月末发情时,乌鸡群拆散,觅偶相斗,早晚发出高吭的呜叫,并且相互追逐,跑成一圈,这里老百姓叫它“跑圈”。
  “乌鸡肉是山珍佳品。肉肥鲜嫩,号称鸡肉中一绝。自古列为名莱。它的羽毛还可以制扇,胆可以制药。是过去这一带猎手喜欢捕猎的飞禽。
  这里猎手捕乌鸡,一般是月下桦林逮乌鸡,利用深夜里乌鸡在桦林睡熟时,带上大麻袋,静静地去摘,一夜里可以提上十几只。
  据《宝清县县志》“记载,解放前,这里乌鸡很多,人们在雪地上撒上一些玉米粒,旁边立上一个大筐,后面拴上一根绳子,笨乌鸡埋头在吃食时,人们从远处悄悄地一拉绳,筐子倒下,就能把乌鸡罩到里边。
  《县志》上还记载,人们在雪地上插上圈的树枝,在圈里边撒上玉米粒,乌鸡飞来吃食时,人们去捕捉它,它不会往上飞,而是往四周的括条里钻,就这样被人们活捉了。
  乌鸡的敌害很多,黄皮子,艾虎,狐狸、雕、隼等食肉兽和猛禽对其危害较大。
  十七、金钱豹
  完达山区过去不但有黑熊,还有金钱豹。豹和虎同属于食肉中的猛兽,蹄印都象猫的蹄印,呈园形,但比猫大得多,属于猫科。豹和虎的蹄印中也有区别,豹的掌后印有三个脚趾印,而虎的趾后都是平齐齐的。另外,豹与虎拉的屎,尽管都是骨渣和杂毛,但老虎是随地拉,一串串的,而豹屎都是园球形,一般拉在两山相接的凹处坡上。
  最明显的特点是,豹皮毛色美丽,斑纹清晰,色彩鲜明,人们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满身布满铜钱般的花纹,金钱豹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金钱豹捕食一般不穷追,而是找个地方隐蔽起来,象虎一样,待猎获对象走近时,冷不防跳起来,一口咬住,捕到东西以后,也总是找个地方隐蔽起来,静观默守一阵,确认没有危险时,它才出来正式“就餐”。
  据当地群众反映,金钱豹一般独来独往在山林中寻食,捕捉食草类动物。在冬天,实在找不到食物时,才下山闯进村庄,伤食家禽家畜,在天亮前返回山林隐蔽。在黑夜里,豹子的眼睛会发出微弱的亮光。远看,象两盏小车灯在闪亮,人们一下子就能识别出来。
  豹子会上树,这一点是老虎所不及的,另外,老虎干“仗”是直来直去,豹子跃起来还会在空中转弯。
  豹皮是华贵的装饰品,价格昂贵,豹骨可以代替虎骨入药,疗效也很高。
  据1956年开荒时和豹子相遇过的人们说,豹子不敢接近人,光是蹲着看人。一开枪,它就远远地躲开了。后来,进山伐木,水利工地放炸药,豹子害怕,就躲进深山老林去了,多年来一直没有豹子露面。
  十八、北大荒鹦鹉一一交嘴雀
  入冬,在针叶林里经常会有一种外表很象麻雀,但羽毛却有点红褐色的小鸟,这种只有东北特有的怪样的“麻雀”,是北方的鹦鹉,它的学名叫交嘴雀。
  交嘴雀不象一般小鸟那样爱吃昆虫,而是以松仁充当食物。松仁又香又脆,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但它被坚厚的果皮包着,所以取出松果的种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交嘴雀的喙,交叉又象剪刀,左右吻合又好象一把钳子,加上它那舌部肌肉特别发达,所以能顺利地取出种仁,压碎果皮,捣碎松仁,显得特别省力,“交嘴雀”一名就这样取下了。
  严冬,是这里松果的丰收季节,这时候,一般的鸟类经不起这里气候奇寒,食物奇缺,被迫南迁。地面上的动物,也由于冰雪的覆盖被迫东逃西散,但久经风雪磨炼的交嘴雀,却在这时开始繁育后代。
  它们在配对以后,寻找松枝最密厚的地方筑巢,巢筑得比一般鸟巢深而厚,里面还铺垫柔软的羽毛。
  母鸟从产下一个蛋起,直到雏鸟出飞为止,在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它从不离开鸟巢。
  交嘴雀不仅成鸟要靠松仁来过活,就是它的雏鸟,也是专靠捣碎了的松仁喂养的。所以,遇到松果丰收季节,交嘴雀也显得特别活跃。这时,寂静的森林里没有鸟类的敌害,繁殖率高,也使后代适应了北大荒严寒的环境,使交嘴雀成了这里森林中的留鸟。
  十九、海冬青
  1935年出版的《宝清县志》上记载,宝清县自古以来是我国珍禽海冬青的故乡。
  海冬青素以巨大凶猛著称,喜欢在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峡一带海岸上陡峭的山崖上栖息筑巢,古时我国在那一带居住的赫哲族、雅喀等少数民族叫它为海雕。
  最大的海雕重达二十多斤,双翅展开有两米多长,飞翔在万里晴空,活象一架小飞机。它呜声宏亮,震撼山谷,吓得地上走兽四处躲藏。海雕飞得快,飞得高,一发现猎物,就象闪电似地猛扑下来,轻而易举地抓住猎物。即使是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去海冬青的眼睛,几个俯冲,狐狸不是被抓瞎了眼睛,就是被撕破了肚皮。其它动物如野兔、黄羊、狍子等,看到海雕便吓得浑身发抖,束手待擒。
  海冬青是猛鸷的一种,当地少数民族又叫它“科赫查”。根据海冬青的毛色,人们又把它分为四等。
  纯白者最为名贵,为特等,芦花色者为上等;白而杂有其它颜色者为中等;灰色毛羽者为下等。
  宋代以前的历代王朝,都把这一带进贡的海冬青视为珍品,养在宫中观赏。到了契丹族统治的辽代,海冬青就不是观赏动物了,更多的是用来作为帝王狩猎的助手。
  辽、金两朝,皇帝索鹰,百姓贡鹰。每次都要兴师动众,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的各族人民不胜其扰。
  为了对抗“皇朝”,当地少数民族不再饲养海冬青,以饲养猎犬来狩猎。久而久之,黑龙江中、下游一带,再也看不到家养海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