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三篇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概述
农业生产的发展,受着社会条件,生产力水平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农场初建时期,以开荒为主,土壤不熟化,机具以进口机具为主,不配套,经营人员以复转军人为主,农业无经验,产量不高,经营亏损。饶河农场成立后,农场生产开始走向正轨,土壤逐步熟化,经营管理取得经验,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生产发展较快,经营有利。兵团时期,正处在“文革”的十年动乱期间。农场粮食总产不稳,单产不高,八年间小麦单产在200斤左右,大豆单产在150斤上下徘徊,农业生产盈利出现下降。恢复农场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上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出现了历史上的大丰收,生产盈利出现大幅度增长。以下分四个时期叙述。
一、创建时期(1957~1968)
老八五九农场时,农场上下贯彻“五边”方针,在农业上,开荒面积迅速扩大,1963年底,一、二两个分场开荒15.4万亩,播种面积达5万多亩。
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少,农具不配套,土壤条件差,玉米和大豆的种、管、收在很大程度上靠人工操作。当时为了多播种,采取人工在新开的垡片地上点种大豆,产量很低。这期间,播不上种、播上管不上收不回来的现象常有出现。此时期处于边开荒边建设时期,水利建设跟不上,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许多耕地撂荒。1963年,两个分场十个生产队被迫合并为七个,撂荒面积近10万亩。
二、饶河农场时期(1964~1968)
1964年,饶河农场组建,归东北农垦总局领导。农业生产开始走向科学的轨道。在这五年中,耕地恢复到11.4万亩,播种面积达到9.3万亩。粮豆单产达到210.2斤。种植业生产四年盈利一年亏损,盈亏相抵累计盈利213.4万元。
这时期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逐步开始实行农业生产的五大制度:即轮作制、耕作制、施肥制、良种繁育制、植物保护制。基本上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注意了干部、特别是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及各类业务工人的培训。
3、机制颗粒肥成功,保证了过磷酸钙的利用。提高了肥效。在施肥上由过去不施肥、单施氮肥改为氮磷结合施用,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4、农机规章制度的建立,田间机械作业逐步走上了正规。标准化程度有了提高。
5、良种的利用。这一时期淘汰了建场初期的合作2号、甘肃96等小麦老品种,
引进了明尼2075松花江2号、合作6号等良种。更换了大豆品种满仓金、黑龙江41等农家品种,利用了东农4号、合交8号等新品种。
6、重视科学技术。生产队设专职农业技术员(都具有大中专学历) ,因而对这个时期及以后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兵团时期(1969~1976)
这个时期大批知识青年来农场,农场规模扩大较快,截止1976年底,生产队数由原来的8 个增加到24个和一个原种场。耕地面积扩大到23万亩,年产粮豆4041万斤,平均单产175.7斤,但与前期相比仍然总产不稳,单产不高。
这个时期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较好。建场初期兴修的水利设施产生了较明显的作用;农机具大量增加,技术队伍的扩大,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等等都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文革”的冲击,加上绝大多数领导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修正主义苗”的极左思潮影响下,许多刚刚建立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视为“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而被砸烂。绝大多数有经验的管理十部,领导及各类技术人员被打倒,有的靠边。搞技术被视为“白专道路”,抓生产就是以“生产压革命”,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造成农业生产不应有的损失。
1969年兵团组建后,主管领导和管理人员基本上是现役军人,这些军人很少懂农业生产技术,缺乏农业管理经验和才能。不了解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加上极左路线的影响,以军事化命令主义指挥生产,像打仗那样对待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如1971年,无视小麦割晒技术的要求,强行命令收割,结果严重伤镰。1972年8,9,10三个月连续降雨335.9毫米,土壤饱和,地表明水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仍动员全团挥镰上阵,号召要用C一7(镰刀)战胜C一6(康拜)造成人面积大豆割倒后烂在地里,致使第二年的大豆种都不能自给。
“学大寨”搞“花架子”,大造声势,不管肥源和肥料质量,下令大搞“万吨肥”,把白浆土送到地里,浪费了运力,草籽进地污染了农田。搞深耕,翻上白浆土10多厘米,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几年减产。
这个时期自然条件较好,是农场扩展时期,也是损失最大时期。
四、恢复农场时期(1977~196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上来,农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大丰收。1980年粮豆单产260斤,总产6813.6万斤,种植业生产盈利637.6万元(全场五业经营盈利290.6万元)。1983年,粮豆总产8422.1 万斤,单产299.7斤,全场种植业生产盈利927.3万元,五业经营盈利501万元,实现“三超”历史。
这个阶段是农业生产的恢复时期:九年中累计开荒近十万亩。播种面积达到28万亩,平均年总产粮豆5372万斤,九年粮豆平均单产206.5斤,比饶河农场初建时期高11.1%,比“文革”时期增产17.2 %。
这个时期懂业务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陆续回到了生产岗位,部分还担任了领导职务,注重了农田的基本建设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据统计,在九年中投资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达937.9万元。
这一时期,新技术推广较快,耕作上的深松耙茬、培肥地力上的秸杆还田。施肥上有因土施肥、微肥的应用及大豆侧深施肥法。小麦三合一播种等,在植保上,大豆新化学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品种的更新与更换等等,都是这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个阶段也是多灾时期,1981年百年未遇的涝灾发生,1982年严重春旱及草地螟大发生。据气象资料统计,1982年春旱严重,5、6月降水仅72毫米,比历年平均少76.5毫米。小麦单产133.6斤,1981年6、7、8 三个月降雨589.8毫米,超过历史同期286.3毫米。使本来高于1980年产量的小麦,大部分丢在地里,丰产得不到丰收,抢回来的小麦赤霉病严重,品质低劣,不能上交国库。大豆也因低温寡照,成熟不好,单产仅34.4斤。
涝灾对土壤的破坏、田间杂草萝正及作物换茬不利等不良因素,直到1983年才有所恢复。
建场近30年来,饶河农场农业生产在波动中发展,仍表现单产不高,总产不稳。
就农业生产来讲,自然条件是影响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因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调查种植业的结构,是农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