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壤及其培肥
第四节 土壤及其培肥
饶河农场农业土壤主要是白浆土类。有部分宗壤土但白浆化严重(西通沙岗),挠力河流域有少量沼泽土(草炭土)尚未开发。
白浆土属低产土壤,改良白浆土建立稳产高产农田,是饶河农场基本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白浆土特性
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与调查,白浆土的生产特性是冷、板、酸、瘦。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白浆土黑土层薄(10~20厘米),其下为一层坚实的白浆土层(35~40厘米厚)。形成了一个隔水层,托水,又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土体贮水少,透性差,加之本地区降水不均,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的60%左右。使土壤易涝易旱,有“晴天硬邦邦,雨天一锅汤”之说。宜耕期短,抗灾能力很低。不易高产,更难稳产,尤其于涝年,产量急剧下降。
2、土性冷浆粘重(物理粘粒达30~40%)结构性差,土性僵板。由于通透性差,气热不足,生物活性差,严重影响了作物根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动。尤其春季升温慢,不发苗,是生产上的突出问题。
3、白浆土养分状况。白浆土表层(耕层)有机质含量,荒地可达5~10%,全氮0.39%,全磷0.15—0.2%,但因气候冷凉,土性僵板,又易涝易早,养分释放率很低。
上述三个方面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致使白浆土表层有较高的有机质与全量养分含量,因其物理性状不良,土体结构差而属低产土壤,因此,遇风调雨顺、气温偏高的年份,只要耕作适宜,白浆土上创高产也有事例。但在土性未得到根本的改造以前,这种高产很难重演,更不能稳产高产。
二、白浆土的改良培肥
白浆土在开垦初期,有一段肥力性状向上发展的时期,并在垦后4~8年期间达最高峰。但是,仅仅依靠耕作措施去改变白浆土的自然肥力,其作用是有限的。由于人为的耕作措施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白浆土掺入耕层等原因,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结构破坏,逐步呈现僵化特征。建场近30年来,农场老生产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8%左右降到3~5%,因此,改良白浆土,培肥地力已成为农场耕作制度中的中心问题。农场多年采取改良措施有:
1、兴修水利。饶河农场成立至1985年的廿二年中,农场兴修水利的土方量达610.3万立方米,修干渠385条,并大部分受益。主要是对山麓漫岗挖沿山截流沟(防止山水进地,保持水土)和平,洼地按地号规划开挖排水干渠(排田间积水,防内涝,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的热性状况,以提高养分的有效性,早发苗),特别是对新垦的涝洼地尽快从潜育状态中解放出来有积极作用。
2、耕压绿肥。从1979年起农场采取翻压绿肥的改土措施,要求每个生产队压绿肥不少于播种面积的5%,据资料统计:1979年全场压绿肥面积1200亩,1981年18320亩。
由于生产队有现得利思想和绿肥品种。种植技术等问题存在,使绿肥种植未能坚持下去。
3、深松改土。八十年代初期农场采取深松耕法,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土效果较好。截止1983年,全场平翻深松面积7。7万亩。白浆土深松后,土壤容量降低0.1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增加3.2%,毛管孔隙增加4.8%,土温提高0.2~1.3度,小麦增产幅度在20~25%;大豆增产在4~6%,是一项有效的改土措施,现已纳入耕作体系。
4、秸杆还田是补尝土壤有机质的好办法。农场耕地面积大,依靠有机肥改土是杯水车薪。利用小麦、玉米、大豆秸杆粉碎还田是工省效宏的措施。近几年,农场要求小麦秸杆还田面积不得少于80%。
秸杆还田后微生物数量增加,活性加强,酶活性提高,为避免微生物与作物争夺养分,在翻压前要适当补充氮素肥料,调解碳氮比重25/1,并能促进秸杆的腐解。
麦秸连续二年还田,土壤有机质提高0.5~0.7,速效氮也有所增加,增产显著。
5、轮作。近一个时期以来,农场采取麦一麦一豆的三区轮作方式,对改良土壤堵肥地力也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