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土壤耕作
第六节 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是耕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一定的轮作形式相配合而形成。饶河农场农作物的轮作以麦、麦、豆三区轮作方式为主,但由于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年际间气候多变等原因,使作物种植比例波动很大,给形成一定模式的土壤耕作的农艺流程带来困难。农场多年来的耕作措施有:
一、土壤基础耕作,多年来,农场土壤耕作从连年耕翻逐步发展到以深翻(深松)为基础,少耕为方向;平、垅结合,翻、耙结合和深浅结合的翻、松、耙、压,耕的完整耕作体系。
1、连年耕翻:50~60年代,沿用苏式农具五铧犁全面耕翻。当时降雨偏多,涝是主要矛盾。伏秋翻地有散表墒截底墒的作用。翻地的多少决定次年播种面积的多少,翻不过来就有种不上的危险。特别是低洼地、晚秋翻地或临冻抢翻有利散墒保春种。耕翻,就成为抗涝保种的有效措施。当时的基础耕作是:小麦伏翻、翻深18~20厘米(以翻上白浆土1~2厘米为宜)。大豆、玉米秋浅翻,加多遍耙地作业的连反形式。连翻是符合当时自然特点,是保证农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2、连年耕翻的弊病:连年耕翻,翻地任务过重,在多雨年份,每年有一定面积过湿翻地。湿耕地整地层次增加,土壤结构破坏,耕性变劣,成本增加。连年翻地,使犁底层(白浆层)加厚,阻水托水更为严重,作物根系伸展受阻。
3、深松,耙茬的应用:深松,打破了犁底层,疏松了耕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深松避免了深翻加重土壤僵化的弊病。
1975年后,农场扩大大豆地耙茬种小麦耕作法,它适合我场的自然条件,在雨水正常年份,严重接近秋翻,干旱年份则有增产作用。耙茬种小麦,减轻了秋翻的压力。变连年翻地为隔年翻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连翻带来的弊端。
耙茬种麦的要点:
( 1 )耙大豆茬种小麦,后劲不足,应适当增施肥料。
( 2 )地表必须干净。
( 3 )要有深翻(松)基础。
( 4 )涝年,低洼地无法进行,要抢秋整地。
二、表土作业
表土耕作主要为作物创造一个上虚下实的疏松亩床,改善作物生境条件。多年来,表土耕作措施主要有:轻、重耙耙地、丁齿耙耙地、耢平地、镇压、中耕培土等。这些措施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具体掌握并运用。
1、伏整地涝年,以翻为主,粗耙或以垡片越冬,有利散墒,防春涝,保春种。
旱年,伏秋翻地带耠墒器,翻、耙紧密结合,达播种越冬状态,以利保墒,防春旱。
2、春整地:垡片地在冻融交替期用链轨耢层扒皮,达到化深一致,再进行耙地作业。已达播种状态的地,耢地后即可播种。春涝或土表板结,采取顶凌耙地散墒,破板结。
大田作物的早春整地,在麦播间歇期进行耙耢,涝地起散墒、干地起封墒作用,同时,早整地,有利诱发杂草出土,是消灭早春性杂草的有效措施。
对原茬越冬地,采取浅翻或者耙茬,要掌握土壤墒情,适时进行。
3、田间管理
大豆苗耙,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消灭杂草的有效措施,适时作业杀草率可达90%以上。苗前、苗后耙,要因天、地、草、苗情制宜,权衡实施。
镇压作业:播种后镇压有利于种子萌发,提高出苗率,并有碎土作用。要根据土壤含水量(墒情),灵活运用。
小麦压青苗,有控上促下、抗旱、提墒的作用。掌握苗壮多压,苗弱少压或不压。地旱多压,地湿(墒情好)少压或不压的原则。
中耕培土,有抗旱、保墒、增温防涝及灭草作用。我场大田作物一般采取深、中、浅作业法,做到“深中耕、浅培土、早中耕、晚结束”整个生育期中耕3~4次。每次间隔5~7天。第一遍中耕与苗耙结合,效果最好。最后一遍中耕,培土宜浅,为收割创造条件。
建场20多年来,农场在摸索。探讨一套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土壤耕作方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逐步加以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