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轮作

第七节 轮作


   
  在同一块地上,周期性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消灭农作物病、虫和杂草的有效手段,对合理用地养地和作物均衡增产有积极的作用。
  饶河农场轮作主要采取麦、麦、豆三区轮作方式,且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换茬阶段:建场初期(1957~1963年),大量荒地的开垦,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生产队不定型,作物比例不稳,在种植上只采取简单的变换茬口,即荒地第一年种大豆,第二年因草根层未熟化,不能耕翻,即采取耙茬种小麦,第三年继续种小麦、或大豆,此期,小麦、大豆重迎茬面积很大,主要受土壤的熟化程度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轮作实施期:1965年后,农场开始强调轮作,先在几个定型的生产队实施。如1、2、5、14等生产队,当时玉米播种面积很小,只采取麦、麦、豆的轮作方式。玉米安排在生产队附近的地号,不列入轮作区。
  七十年代中期,大部分生产队耕地基本定型,玉米播种面积大的生产队实行近三、远三区轮作或近四、远三区方式。如当时的6队,饶河片的1、2队,玉米面积小的,纳入小麦区,即麦、麦(玉)、豆轮作。此期全场有70%左右的耕地纳入轮作规划。新建连队仍为简单的换茬。
  三、轮作制的打乱:1978年后,农场耕地又有增加。而玉米播种面积急剧下降,大豆播种面积又因其经济价值上的特殊地位有意识的扩大,粮豆阼物比例失调,加上1981年严重涝灾的影响,使刚走上正规的轮作被打乱。各队采取换茬。尽量做到麦不连三、豆不重迎。然而重迎茬面积有增无减,影响了产量的提高。
           1978~1984年作物面积与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