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良种及其繁育体系

第八节 良种及其繁育体系


   
  种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应用优良品种工省效宏。近几年来,农场粮豆单产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品种的更新换代,建立和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速良种的选育,是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内容。
  一、良种繁育及其机构
  农场良种繁育体系及其机构,随着国家种子工作方针的改革而变化,并与农场的生产形势相联系,20多年来,农场的良种繁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大体分三个时期:
  1、贯彻“四自一辅”种子工作方针时期。六十年代中后期,生产队的用种实行自繁、自留、自选、自用。农场生产科负责引种和场内外调剂。这个阶段,生产队除了新调入的品种进行小面积单独繁殖外,没有种子田,大田生产用种从商品粮中择优留用。
  2、兵团时期(1969~1976年)是搞群众性科学实验时期,也是新旧两种种子工作方针交替、过渡时期,生产队成立科研班,主要进行种子的提纯复壮工作。连队没有种子田提供生产用种。
  这时期,生产队对科研班的认识不一,有的科研班成员多数是老、弱、病、残职工组成。
  1973年后,农场试验站正式成立,并由1、6、9三个生产队为农场种子生产基地(队)。从此,农场以试验站为中心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当时试验站有各作物专职试验人员12人,在农场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品种的选育和原种的繁殖。种子队负责一级种子的生产,生产队种子田负责二级种子生产,供生产用种。这时期,农场种子工作以引、试、繁及提纯复壮到生产调剂,搞得轰轰烈烈。但品种的多、乱、杂也日趋严重。
  3、种子工作开始贯彻“四化一供”时期,1978年后,农场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得到了加强;农场成立了种子公司。对全场种子工作从生产经营到技术管理和指导,做到了:
  (1)每年组织生产队长和技术人员到田间进行品种鉴评,为全场三大作物品种的取舍提供了依据。
  (2)制定经济政策,促进种子工作。根据繁育倍数及产量状况,分别给原种、一、二级种子生产以不同的补贴奖励和经济惩罚,从而加速了良种的更新换代,促进了良种的推广和应用。
  4、根据农场土壤肥力状况,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和品种特性,进行了区域性规划,使生产品种得到了合理的布局。
  这时期,全场小麦、大豆品种实行了三级供种,基本达到了良种化,玉米达到了杂交化,并实现了农场统一供种的目标。
  1984年,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农场对种子工作有所削弱,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子基地有名无实,试验繁殖人员减少,并取消了种子繁育补贴,农场品种的更新换代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农场三大作物品种演变
  建场以来,农场在生产上引用了小麦品种21个,大豆品种各18个,玉米品种7个,主要分三个阶段:
  1、八五九总场时期:畜牧场和二分场小麦品种主要有甘肃96、秃不齐、松花江2号。这些品种生产能力低,抗逆性差。1965年后,引入松花江7号,合作6号、明尼2075,对小麦产量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1967年,全场小麦超300,其主栽品种是合作6号。
  大豆品种主要有黑龙江41和满仓金、大白眉等地方品种,这些品种丰产性差,熟期晚,有风险性。
  玉米品种:为农家种“小粒黄”。
  2、饶河农场时期。1965年后,引入小麦品种松花江7号、合作6号、明尼2075,对小麦产量的提高起了一定作用。1976年全场小麦平均超300斤,其主栽品种就是合作6号。
  1966年引入大豆新品种农东4号,该品种产量性状好,熟期偏晚,曾一度成为农场主栽品种之一。
  此期,玉米品种仍为“小粒黄”。
  3、兵团时期
  1970年,廿二团引进小麦早熟品种垦149、兔849和中早熟品种松花江7号,明尼2075,中熟品种合作6号。全场种植比例为:早熟30%、中早熟40%、中熟30%左右。1976年后,引入小麦新品种钢107、108和克要,先后代替了明尼2075和合作6号。
  此期小麦品种较杂乱,六连还有龙69—162,九连有新曙光6号,一、三连有北63—7等品种。小麦品种辽春4号的引入,缩小了垦149的种植比例,该品种丰产性一般但品质好,熟期比垦149晚2~3天。
  大豆品种,此期主栽早熟品种有合交13号,黑河3号,中熟有合交8号,搭配品种有东农4号、合交6号、丰收10号等,黑河3号易感染灰班病,1975年被淘汰。
  这阶段,大豆品种也出现了多、乱、杂,生产队小面积种植的品种还有合辐72一1262、北69—1483、黑农10号等品种。
  1974年后大豆品种钢201迅速引入推广,该品种丰产性好,染病轻,杆较强,亩产可达350斤以上,1975年八连大面积栽培,亩产超300斤,很快成为农场主栽品种。
  玉米品种:此期开始应用杂交种,主要杂交组合有528×ND103,黄芽×维尔100和北玉5号为搭配品种。
  4、恢复农场时期:(1977~1985年)此期小麦主栽品种有钢108、辽春4号、垦149和克要。1980年后推广了克旱6号和克丰2号。搭配品种有克丰3号、钢107和垦大1号。
  克丰2号和克旱6号,属中熟品种,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1980年后成为农场主栽品种,播种面积达10万亩,亩产可达500斤以上。
  大豆主栽品种:1977~1980年有钢201、合交13号,搭配品种有合丰22(中熟)、和北69—1483等。1980年后推广了红丰系品种,其中红丰3号代替了钢201,成为当前的大豆骨干品种。该品种产量性状较好,一般年份亩产可达200~300斤,但易感染灰班病,影响品质。
  玉米品种有宝红1号(NDl03×伏罗马斯),1983年后农场不再制种,生产用种靠外购,品种有西德的木挺和孚尔拉等。
  1983年后,三大作物品种结构趋向单一。小麦中熟品种种植比例在90%以上,且混杂越来越严重。大豆生产品种红丰3号播种面积达10万余亩,无早熟搭配品种,中熟品种合丰22,灰班病严重,已无使用价值,后备品种虽有几个,但繁殖速度太慢,赶不上生产的需要。品种多年种植,种性退化,丰产性差,影响了单产的提高。
  当前,种子工作仍然是农场农业生产上的薄弱环节,但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种子工作必将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