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肥料

第九节 肥料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科学施肥就是要满足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各种营养元素的要求,从而达到稳产、高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农场肥料种类主要是化肥,其次是有机肥及微肥、施用量及施用方法如下:
  一、化肥的使用
  农场化肥主要有氮、磷两个品种。建场以来,根据肥料种类用量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个阶段:
  1、少施肥阶段:建场初期(五十年代)处于开荒阶段,种地基本不施肥。六十年代农场所进化肥有过磷酸钙、硝胺和硫胺等,数量很少。有限的化肥主要用于小麦,其使用量是依据肥料多少,土壤质量和参照作物的需要特点确定。农场没有统一的规定。常有“白籽下地”的地号,平均施氮磷商品量在10公斤左右。大豆不施氮,主要补以磷肥(亩施过磷酸钙5~10公斤)。
  使用方法:作种肥,采用种、肥分箱播入,有的队没有双箱播种机,就种肥合一播种。当时散装的过磷酸钙制成的颗粒肥与硝胺混合易潮解,下肥不均,肥料常因潮解堵塞而漏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这个时期,个别连队和地号,因肥料缺少或因施肥装置不过关和制肥上的问题,而施不上肥。特别是过磷酸钙年年有积压,有效磷损失严重,利用率很低。
  玉米生产上用化肥很少,主要用硝胺作追肥。
  2、全面施肥阶段:农场从七十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化肥工业的发展,农场三大作物及部分经济作物基本上做到了全面施肥,但由于施肥机具不适应和化肥供应不足或不及时加之肥料制做上的原因,每年也有少量“白籽”下地的面积。
  (1)施肥量与氮磷比
  随着施肥量逐年增加,1983年农场进化肥2378吨,平均亩施肥达8.1公斤。但农场在七十年代对施肥量及其氮磷营养配比缺少本场试验人员调查资料,盲目性很大。1980年由于氮磷比失调,小麦大面积倒伏,病害加重。为此,农场以试验站1979~1980年肥料试验结果和参照1976年土壤普查资料,确定了本场三大作物化肥用量及氮磷比范围;小麦:亩施用量,纯量8~12斤,氮磷比为1∶1.5,大豆为纯量6~8斤,氮磷比为重1.3∶4。玉米亩施肥量为纯量10~15斤,氮磷比为2∶1,这一施肥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1983、1984年农场对小麦做了测土施肥的应用试验,但由于农场的测试水平有限,年降水量的多寡难以预测等原因,效果不佳,一直未能推广。
  (2)施肥方法:这个阶段,大量尿素代替了硝胺,由于尿素中所含二尿出现“烧种”现象,使尿素用量控制在每亩三公斤。并采用“三合一”(即N素、P素、种子)播种。因此,小麦施肥量不足而被迫进行苗期追氮肥。
  1984年后,磷酸二胺供应量增加,有利于小麦种肥氮磷比例的调配,为小麦“三合一”播种创造了条件。种子、氮肥、磷肥混合播种,解决了施肥不均和缺肥现象,对小麦增产起了重要作用。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小麦大面积栽培,以施种肥为主,苗期追肥是弥补小麦后期对氮的需要。常采用播种机条播,1983午后推行小麦芽期用播种机斜向追氮,效果很好。
  大豆种子对化肥很敏感,为防止种肥混播出现的“烧种”采用肥种分箱侧深施法,即肥料播于离种子侧面5厘米、深种下3厘米,这样既解决了“烧种”问题,也提高了肥效。
  1984年农场大豆生产采用了“农大”分层施肥、垄上双条播的生产方法,比侧深施法增产极显著,增产幅度在20~35%。
  玉米的化肥施用方法,随播种方法而异,有人工穴施,种、肥分箱播和苗期追肥等方法。
  二、有机肥
  农场人少地多,肥源缺少,所积有机肥料,主要用于菜地的培肥。
  七十年代,农业上大搞积肥运动,廿二团按生产队播种面积,下达各队积肥指标,多则上万吨,少则几千吨。当时连队有专职积肥班,负责积造。但是在轰轰烈烈的专业和义务相结合的积肥运动中,所积肥料,优质肥不多。一个生产队积万吨或几千吨都是未经腐熟的大肥堆,实际是大量草皮土和稀少的人畜肥的混合物,不但起不到培肥作用,反而污染了环境,传播了草籽。
  1982年以来,农场对有机肥的质量有所重视,要求有机质含量必须达到10%以上,并制定了质量标准、奖罚办法和验收制度。在积肥数量上也做了调整,既使这样,也很难落实。1984年后,各队自行取消了积肥班,农场对积肥也未做要求。
  生产队所积的较好的有机肥料,主要用于菜地和少部玉米地上,做底肥和“抓把粪”用。
  三、微肥
  饶河农场微量元素的大面积应用始于八十年代初,主要种类有:钼酸胺、稀土、硼肥和磷酸二氢钾等。
  1981年小麦大面积施硼肥,效果不明显。对大豆有副作用。
  钼肥大部用于大豆拌种,亩用量8~12克,增产在5~8%,叶面喷酒也有增产作用。
  稀土微肥,用于小麦,大豆拌种和茎叶处理,增产均显著。亩用量40~50克。
  磷酸二氢钾在小麦、大豆开花期进行喷洒,效果显著但面积很小,又不常用。
  上述微量元素在农场主要采用拌种处理,飞机喷施效果很好,但目前尚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