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机发展概况
饶河农场农机业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分场时期(1957~1963)
这个时期,机务管理体制为场、分场、队三级管理,农机具大部份从国外进口,主要任务是大面积开荒,建点条件极为艰苦,人员技术水平低,配件奇缺,机车故障多,机具损坏严重,进场链轨拖拉机18台,胶轮拖拉机5台,联合收割机12台,农具180台件,大部分为外国机械。机务人员由老农场调入的拖拉机手和转业官兵,山东支边青年组成。
二、饶河农场时期(1964~1968)
1964~1966年农场农机管理机构健全,生产队规模基本定型,机务管理逐渐形成一套管理制度。田间作业、机具保养、维修、车组核算都有一定进步。1967~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制度废除,负责农机管理的农场领导受到批判,农机工作形成无人管。
此期,农场管理体制为二级制。农场设两个农机修配所,负责饶河、西通两片农机具修理,农机具也有所增加,全场拥有链轨拖拉机30台,胶轮拖拉机10台,联合收割机19台,农具达到353台件。
三、廿二团时期(1969~1976)
1969年,由于“兵团”的建立,现役军入担任各级和部门的主要领导人,设置的机构不适应机务管理,原农场的机务管理人员被送到“五七”干校劳动(或下放),各种规章制度被废除,加之命令主义代替规章制度,致使机务管理混乱。1973年后,开始重视机务工作,团设机务办公室,一、二、三营均设机务参谋,生产连队设机务副连长,负责机务管理工作,各种机务制度相继恢复和建立,机务工作开始好转。
此期,由于大量扩大耕地面积,开荒建点,农机具大量引进,虽然大批知识青年来场,补充机务队伍,但新成分多,田间作业水平有所下降。
1974年兴建农机修造厂。1976年投产,提高了农场农机修造能力,完善了农机修理业。
到1976年,农场拥有链轨拖拉机86台,胶轮拖拉机40台,联合收割机59台,农具958台件。
四、恢复农场时期(1977~1985)
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健全了农机管理系统,恢复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开展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化运动,大抓了田间标准作业,劳动竞赛活动。农机管理步入正规,田间作业水平大大提高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全国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农机具95%以上转让给个人,由于改革后一些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出现了只用不修,不按正规保养,致使机具状态恶化,机务后勤区(三库、一场)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机务副队长被撤销,50%熟练机务人员不在岗,致使机务管理混乱,田间作业水平急剧下降。
1984年,农场利用国际银行贷款资金建点了7队(称国际投资项目点),全部机械是从外国进口的先进机械。
1985年经上级批准,饶河农场成立饶河农垦农机安全监理所,加强了农机安全管理。
到1985年止,全场拥有链轨拖拉机185台(包括开发性家庭农场自购17台),胶轮拖拉机148台(包括开发性家庭农场自购32台件)。全场平均每台链轨拖拉机承担1610亩耕地,收获机械每台平均承担2350亩。
晒场机械:
建场初期,晒场作业除扬场机外,全部靠人力摊晒、入囤、装车,经过技术革新和机械设备投入,逐步晒场作业从扬场、入囤、装车、清选、拌药实现了半机械化,大大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