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机务队伍

第二章 农业机械

第三节 机务队伍


   
  一、人员状况:
  建场初期农场机务干部大部分是从其它农场调来的技术人员和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少部分是部队复转技术人员。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从优秀机务工人中提拔了大批的机务管理干部。1957~1958年机务工人多来自老农场调入的老驾驶员和宁安、红星、勃利、九三等技校学员,以及铁道兵复转军人。
  1959至1967年,机务工人多为山东支边青年和转复军人,他们多来自农村,能吃苦耐劳,是农场农机事业的骨干力量。此期机务人员中,山东支边青年196名,转复军人24名。1968年后,大批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佳木斯知识青年来场,补充和加强了机务队伍(女同志占一定比例)。知识青年大批加入机务队伍,使机务队伍文化素质有所提高,由于他们有文化,接受能力快,又肯钻研技术,很快便成为农场机务队伍新的主力军。
  1976~1979年,由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造成机务队伍严重缺员,大部分机车缺组长和驾驶员。农场采取应急措施,从投亲靠友来场落户的青年临时工和本场就业青年中,选配大批人员(410人)补充机务队伍,这些人员已成为现在机务队伍中主要力量。1981年后,机务人员来源主要是本场职业中学毕业学生。
            历年机务队伍状况表






  说明:1974~1977年未定级,大都是农工级和徒工;
     1981~1983年未定级,大多数为临时工和部分徒工。
             历年机务人员统计表



  二、人员培训:
  农场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生产的发展,机械大量引进,需要机务人员也越来越多,培训工作成为机务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根据需要和条件,培训班的方法灵活多样,时间因地制宜,有离职利用专门时间学一年的,有专门办短期学习1~2月的,有以会代训的,有的结合实际传帮代,干什么学什么。
  1957~1985建场29年来,管理局(包括原饶河分局和八五九总场)和总局(包括原牡丹江农垦局)举办机务副队长和各种机务专业人员学习班10次,饶河农场参加262人次。这些机务专业学习班为农场培养了大批机务技术专业人才,为农场机务事业和生产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