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农机管理

第二章 农业机械

第四节 农机管理


  
  建场初期,开荒建点,耕作比较粗放。机务管理水平不高。随着土地熟化,生产队规模基本定型,在机械管理方面也十分重视。1964年东北农垦总局对机务工作提出“五个标准化”(即田间作业标准化,技术保养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技术档案标准化和修理标准化)后,农场的田间作业、技术保养和其它管理方面逐步开始走向正规,生产队建立了零件库、油料库、农具场,随着机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农场机务管理标准化的基础。
  1978年5月30日~6月3日,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机务管理标准化》定标会议,为了全面贯彻《国营农场机务规章》加强机务管理,在全垦区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要求1979年全面执行,到1982年结束止。饶河农场评选出标准化生产队20个(占全场生产队80%)。评选出标准化机车组225个(占全场车组65.9%),1982年饶河农场被评为国营农场总局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奖给农机修理车一台。1984年后饶河农场机务工作重点就是在实现机务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突出抓田间标准作业,并开展田间标准作业劳动竞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农机作业
  由于各种作物和各个时期机械化标准不同,作业层次有所差异,要求标准也不统一,一般标准要求是:
  1、翻地:建场以来都采用五铧犁作业,耕翻时要安装小铧、园盘犁刀。带保墒器或小耙。作业要求:不违农时,适时耕翻,深浅一致,地表平坦,犁底平整,耕幅一致,堑线和枕地线要直,开堑无生埂,翻转碎土好,耕到头,耕到边,地头整齐,无重耕漏耕,无三角区。采用“套耕法”以减少开、闭堑。
  2、深松:1975年开始应用,方法有两种,一是浅翻深松,用五华犁,装四联杆装置,一种是浅翻深松,用深松机或五铧犁大杆齿进行,要求:深松28cm~35cm,方法:一遍和二遍交叉。
  3、耙地作业:轻耙用于熟地翻后碎土,圆盆重耙用于大豆、玉米地耙茬或二生荒地。缺口重耙用于生荒地碎土和茎杆还田。丁齿耙始于六十年代,用于大豆、玉米苗前、苗后灭草。在综合灭草中仍起重要作用。耙地作业要求:按农业技术要求适时进行,耕深耙透,不漏耙,耙后边带轻型木。
  4、平地作业:是提高收获作业质量的条件,随着标准作业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步重视平地作业。始于1965年,先是用中耕机改装后平地,七十年代逐步采用木质框架式平地机,链轨捞子平地。顶凌捞地用立式三角链轨捞子、大圆木捞子。
  1978年后多采用钢轨捞子,1983年后采用三角浮动捞子。但三角链轨和钢轨捞子在顶凌期起着一定作用。方法:顶凌捞地促使地表均匀解冻,起一定平地作用。化冻5cm以上,采用三角浮动捞子,使地表平坦。
  5、化学除草:1976年开始,最初是自制喷雾机,灭草效果差,1979年引进先进机械,在全场普遍应用,灭草效果越来越好。1984年开始试用苗带喷雾。作业要求:适时喷药,不误农时,药量准确,喷雾均匀(喷头流量差不超过±5%),不重喷,不漏喷,无漏滴无药害。土壤处理,及时搅拌。
  6、播种作业:主要机型是牵引播种机,用于小麦、大豆、玉米条播。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小麦有种肥分施和种肥混施两种(现大多数用混施)。大豆、玉米一直采用分施。1982年后,普遍在原播种机上改装深侧施肥条播大豆。1984年引进气吸式悬挂精量点播机。播种作业要求:适时播种,不违农时,播量准确,流量均匀(单口流量差不超过2%),播行笔直,行距一致,地头整齐,不重不漏,深浅一致(误差不超过lcm),复土良好,播后适时镇压。
  7、镇压作业:是抗旱保墒、碎土地平、稳定耕层,保证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主要措施。机具型号有两种:一种是v型镇压器,多用于播后镇压;一种是环型镇压器,多用于苗后麦地镇压。环型镇压器碎地能力强,最适用于播后有小土块的地号。镇压要求:不重压,不漏压,到头到边,不拖堆,不急转弯,不高速作业。
  8、追肥:六十年代小麦、玉米追肥采用人工撒施。七十年代后多采用播种机在小麦芽期追肥。玉米追肥采用悬挂播种施肥机进行追肥。
  9、中耕除草:建场以来一直采用ZW—4.2万能中耕机进行中耕除草作业。1983年后,玉米、大豆推广悬挂点播机,中耕也同时用悬挂中耕机中耕。要求:适时中耕,不伤苗、不压苗,地头整齐,全副武装(带杆齿和单、双翼齿)中耕同时进行垄沟深松,无漏耕,窄苗带中耕。
  10、收获作业:收获机械分牵引和自走两种,建场初期主要是松花江—5号脱谷机(已淘汰)。六十年代引进CK—3,CK—4。七十年代后进国产东风和国外自走收获机械,可直接进行收获。
  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开始采用小麦大面积先割晒后拾禾的方法。大豆收割主要采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收割,小面积人工割晒机械拾禾。玉米主要是人工收割然后脱粒。1975年后,小面积玉米采用自走收割机直收。作业要求:收净、脱净、分离净、风选净,综合损失率不超过2%。收割大豆还要求四防:防炸荚、防马耳茬、防泥花脸、防破碎。
  小麦割晒要求掌握五度:成熟度:腊熟中期开始,割茬高度:15~20厘米,放铺宽度:80~100厘米,放铺角度:45度为宜;放铺厚度:8~12厘米。行走要直,铺子整齐,枕地不准割晒,地头空行,作业中途避免停车。
  11、茎杆还田: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农业措施。1981年前采用拖拉机牵引单机进行抛撒和收割机后面带动的抛撒器,主要将麦秸、豆秸均匀的撒开。1981年后采用茎杆切碎抛撒还田,主要机械是悬挂茎杆切碎抛撒机,全场每年茎杆还田作业8万亩,占小麦60%。
  二、技术保养
  贯彻“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方针,实行定期修理,三级保养制度。执行双班保养,交接班制,保养分工制和修后复查制。保养要求:按时、按号、按项、按技术要求进行保养。规定生产队机务副队长抽查班保养,参加一号以上保养,保养后签字。提高保养质量。机车要达到“五净四不漏”、“一完好”。农具达到“六不、三灵活、一完好”。
  机车要求“五净”即油净、水净、气净、车净、工具净;“四不漏”即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一完好”即技术状态完好。农具要求“六不”即不松动、不钝刃、不变形、不锈蚀、不旷动、不缺件;“三灵活”即操作灵活、转动灵活、升降灵活;“一完好”即技术状态完好。
  三、农具检修
  坚持常年检修,样板检修,检修后机具状态要标准。场农机科制定农机检修技术标准和检修验收评分标准。每年三月中旬对农具进行一次检查验收,不合格禁止参加作业。
  四、技术档案
  建场初期,农机具曾建立过档案,但不够健全。“文革”期间废除一切规章制度,农机具档案丢失殆尽。1978年后重新建立拖拉机,收割机技术档案和农具卡片,一式二份,生产队,机务科各保存一份。到1985年止,全场共建档案:链轨拖拉机175份,收获机械115份,胶轮拖拉机93份。生产队保存的档案,在机车进厂修理,机车调转,随车携带。生产队机务副队长负责准确,及时的按要求项目定时填写档案。
  五、三库一场
  “三库一场”(即油料库、材料库、保养库,农具场)的管理是机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生产队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的关键,它直接影响机务管理标准化程度。
  油料库:农场各生产队的油料库有砖、土、木结构三种,1、2、3、5、8、9、14、17队是砖瓦结构油楼,其它队均为土、木结构。如,1队油料库建于1972年,是农场建筑最早的砖瓦结构(灰棚,水泥地)油楼式油库。库房美观大方,卸油台直接和油楼相接,两边用水泥台架起,9~13吨油罐4个,内设有缓冲卸油器、浮子卸油器,燃油通过两次沉淀,用吸油泵吸入油楼上部油罐,经过二次过滤,用封闭加油器向机车加入燃油。室内设有各种油料表格、制度、加油记录等,另外设有机油过滤器、副油搅拌器、黄油加注器,还设有装保养设备的器具柜,在室内还装有各种副油,油管直通格兰,加注副油方便清洁。九队也是砖瓦结构、灰棚、水泥地面油楼式油库,由本队机务人员改装,油库安装一套自动加油设备,各机车加油时,只要油料员一按电扭即可加油,各种加油都是管路化,既清洁又不浪费。
  材料库:生产队材料库有20个砖瓦结构,其它均土木结构。要求:1、室内干燥清洁;2、专人管理,职责制度上墙;3、零件摆放整齐,不生锈,不腐蚀,不变形,不老化;4、发放有据,帐物相符;5、防火设备齐全。  保养库:全场有16个砖瓦结构的保养库,其余均无保养库。要求:1、砖瓦结构,水泥地面;2、零件有架,保养、维修工具整齐,维修设备齐全。如虎钳、台钻,烘炉、电焊、砂轮等;3、专人管理,职责制度、保养规程、保养计划上墙;4、内外整洁,安全防火。
  农具场:全场生产队有农具场26个。其中:15个队农具场铺砂石,其它均为土面。要求:1、设临时停放场和长期停放场;2、地势干燥、平坦、地面铺砂石,冬无积雪夏无杂草,四周绿化,排水良好;3、设有农具平台、零件架;4、有专人管理,订有管理制度牌和职责要求;5、入场农具清理干净,停放整齐,修后涂油垫起。
  对三库一场的要求:(1)整洁安全,防火工具齐全;(2)燃油做到缓冲卸油、浮子卸油、封闭加油、二次沉淀、二次过滤;(3)机油加温过滤,副油有搅拌器,黄油有加注器,保养设备齐全,有器具柜。(4)废油回收。(5)有专人管理,帐目清楚;岗位责任制和管理制度上墙。
  六、单车核算
  生产队设专职机务统计,要求:认真填写工作日记或派工单,按作业和消耗定额、定期核算车组成本和机车三率情况.并公布上墙。
           历年收割机作业情况



          历年链轨拖拉机作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