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林业发展概况 农场的森林大多数为次生林,主要分布在西通山和场部与19队中间。打石山周围树种单一,林木分布不均,林相不整齐,分布在山脊上的林木以矮柞林为主。矮柞林成老令过熟,严重内腐,成丛状萌生干形弯曲,处被压状态;混生林在山的背阴部较多,朝阳部较少。这类林分(指阴坡)林龄相似,直径相近,生长一般,卫生状况较好。特别是背阴部材质好,分布面积较大,大约占用材林面积的40%。林冠下更新一般,还有部分处于竞争状态。山的下部主要是山杨林、白桦林,这类林分生长较好,卫生条件较好,林木直径相差无几。
场区次生林系原始森林经过反复破坏后,原来的生态条件发生了变化,随之植被也相应发生变化,一些适应性强的阳性先锋树种侵入,逐渐扩展增多,最后更换了原来的树种又屡遭火烧,这些树种逐渐成了萌蘖能力强的树种。由于立地条件的变化和强烈的人为作用,形成了部分结构简单,无性繁殖占主要比重的天然次生林。并且由于萌生树种为主,表现生长迅速,成熟较早,寿命短,易染病虫害等特点。
农场林区共区分51个林班,林班平均面积为413.7公顷,最小155公顷,最大975公顷。林班线基本进行了挂号,埋设了林班桩(共有林班桩86个),林班全在室内勾绘,小班共610个,小班平均面积17.6公顷。
全场林木组成:为5杨3柞1白1黑1杂(椴、水、榆)。林木平均年令35年,基本属于壮令林。平均高为12米左右,平均直径13厘米左右。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疏密度为0.6。每公顷平均株数为1160株,蓄积量95.62立方米,平均材积生长率为5.5%。全场蓄积年生长量为57647.3立方米,森林复被率为16.8%。林区总面积5020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394.3公顷(不包括荒山、荒地、草地)占总区总面积的20.7%;有林地面积10071.8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7%;用材林面积6754.2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7.5%(其中:幼令林面积2174.2公顷,占用村林面积32.2%;中林面积3318.2公顷,占用材林面积的49.17%;成林面积1261.8公顷,占用材林面积的18.7%)。采伐亦地面积1223.4公顷,占有林地面积12.1%。由此说明采伐量较大,而造林未成林的面积是20.7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0.2%。目前趋势是有林地逐渐缩短,造林跟不上去。
六十年代农场对林业发展很不重视,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给农场森林资源带来了严重损失。七十年代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林业政策,使农场森林资源得到了保证。1980年农场开始搞采伐设计,造林设计,完善上下级审批制度,基本上做到了有计划采伐利用,有计划的抚育管理,有计划的营造人工林。而且质量合乎规格要求,主伐以天然更新为主。到1985年饶河农场森林更新状况良好,经抚育后的中幼林直径生长速度有显著提高。人工林逐年成林。
饶河农场的森林植物主要是:乔、灌两层的次生林,有少部的层外植物。林木组成:5杨、3柞、l白、1黑、1杂(椴、水、榆),从1964年开始造林又增加了一些人工林树种。
乔木树种有:山杨、大青杨、蒙古柞、紫椴、糠椴、黄菠萝、水曲柳、裂叶榆、山榆、色木、白桦,黑桦、枫桦,山槐、毛赤杨、暴马、马丁香、山丁种、旱柳。
灌木树种有:胡枝子、丛桦、柳叶绣线菊、珍珠梅、杜娟、朝鲜接骨木、次五加、榛子、刺玫果、毛山渣、茶条槭、沼柳、龙牙
木、三棵针。
层外植物有:五味子、山葡萄。
自1964年开始人工造林以来,引进的乔木有:红桔、樟子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松、双杨、美×其、小×黑、垂柳、糖槭。
灌木有:小桃红、紫丁香、黑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