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造林绿化 一、造林
饶河农场成立1964年到1985年22年共造人工林34172.24亩,保存26567.71亩。1964年,在西通仓库造第一片人工林,面积16亩,到现在保存2.72亩,其树种为落叶松。
1964~1980年的17年中农场共造林2851.55亩(保留2303.97亩),平均每年造林167.15亩。此期,造林由农场每年下达计划指标,但由于对林业生产重视不够,投资少,(国家只给投资苗木费)致使造林面积少。1980年以后,农场相继建立了造林专业队伍(成立了两个林场),并做到专业队伍与普遍造林相结合,使农场造林面积巨增。1981~1985年,五年农场共造林31320.69亩(保留24263.74亩)平均每年造林6264.14亩。1985年农场造林面积达到建场以来最高峰,全场造林10253亩。
附:历年造林情况统计表
二、树种
1、用材林
农场造用材林到1985年面积达到16725.45亩。前期造林面积不大,而且都是纯林,密度大,株行距都是采用1米×1米,后期造用材林面积较大,最大面积造4千多亩,而且有一大部分采用大行距(即1米×3米)纯林占大部分,树种上选择了比较速生的落叶松。
2、农田防护林
农场农田防护林到1985年面积达到11752亩。从布局上,前期主要是饶河片1、2、3生产队和西通片5、6、14等生产队。近几年的农防林大部分分布农场的西北各生产队。前期的网络较大,主林带距离在800~1000米,到后期,总局要求实现林网化,对山区要求主林带间距400~500米,所以近几年除把东部地区栽上农防林以外,又把主林带间距大的中间串上一条林带,这样农场主林带间距基本上在400~500米,小网络基本形成。全场除20队、17队和新建的7队外,其它生产队基本实现了林网化。
3、护路林
农场护路林大约有50%,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所栽,现在已起到了防护作用。它既是护路林,同时也是农防林,现有主干公路135公里,干线40公里,田间路120公里,已绿化主干公路125公里,干线40公里,田间路105公里,已完成绿化任务的91%,尚有4%的主干公路,两面为次生天然护路林(正在施工的饶河至西通国防公路尚未造护路林)。
4、村屯绿化
农场现有居民点38个(场级1个,生产队37个),达到绿化的场级1个,生产队21个,完成绿化任务的7l%。但由于园林技术缺乏,树种单一,21个生产队的绿化虽然完成,但多为“杨树庄”(1985年总局提出:要提高标准绿化,消灭“杨树庄”)。近几年有部分生产队引进一些针叶树和花卉灌木,更新了部分“杨树屯”。
三、树种
到1985年止,人工造林树种达到了13个,先后引进了红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干云杉、落叶松、杨树、糖槭、榆树,桦树、水曲柳、小桃红、柳、丁香等。其中:落叶松占63.21%,樟子松占15.2%、杨树占15%,红松占0.9%, 白千云杉占4.6%,桦树占0.03%,榆树占0.04%,糖槭占0.14%,柳树占0.78%。
四、验收制度
1978年以前,造林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造林成活率低,保留面积少。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保留面积,总局于1979年下发了农总林字256号文件,规定了造林九条验收标准,1983年农总林字51号文件又进一步完善地规定了造林十条验收标准,大大的提高了造林质量,促进了造林的成活。
五、育苗
农场于1974年在19队建立了苗圃(建圃前,造林苗木靠外调),自建圃以来,苗木基本自给,1976年苗圃从19队搬至团部,由林业科直接管理。1979年农场正式建立了中心苗圃。1984年中心苗圃改为岫川林场。
到1985年,农场中心苗圃除生产苗木保证农场自给外,还进行黑木耳生产,每年干木耳产量在800~1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