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畜禽品种改良与发展

第三节 畜禽品种改良与发展


   
  一、猪的育种
  1957~1968年属于杂交乱配阶段,农场没有良种猪,亦没有实行杂交组合。
  1969~1977年兵团时期,猪的育种方针是:“公猪良种化,母猪本地化,肥猪杂交化。”在此阶段农场有计划地引进了长白和苏白两个品种,并逐年进行风土驯化,使良种猪逐步适应农场饲养管理条件,以正常的繁衍后代,且达到了一定生产能力,此期还引进过小约克和大约克,终因效果不佳而淘汰。
  1978~1985年,农场实行“长白♂×苏白♀”杂交组合。杂交第一代仔猪断乳窝重平均达到250斤,最高达400斤,个体重平均30斤以上。断乳后饲养4~5个月体重达到167~180斤。肉料比在1∶3.7—3.9之间。杂交猪由于生长快,饲养报酬高,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二、马的改良
  1964~1979年是农场养马的发展时期。此期间由于轮式拖拉机少,马车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因此,对马的繁殖还是比较重视的。1969年兵团组建后,由于大批生产连队组建(17个)加之道路(土路)不好,轮式拖拉机供不应求,要解决田间运输,积肥造肥、拉菜等运力问题,发展马匹成了当务之急。
  l、引进良种公马:为了提高马匹质量,1969~1976年,农场先后引进良种公马18匹(其中:纯种公马苏重


5匹;奥尔洛夫2匹;其它11匹为杂种公马)共投资6.72万元。
  2、调进母马:为了加快马的繁殖速度,必须增加母马头数。1969年以后先后购入母马75匹(其中杂交母马38匹,黑龙江


马6匹;纯种阿哈马3匹,苏重6匹,伊犁马22匹)。投资12.95万元。
  3、通过后裔测定,对农场马群改良有重大影响的公马有黑龙江


马63号;苏重


马69~2号;70~51号;73~406号;75~3号;75~15号;奥尔洛夫69~8号(速步马)。
  4、正确的改良方法:十五年的实践在农场行之有效的杂交改良组合有两种:一是本轻重(即本地母马×奥尔洛夫公马,其杂交一代母马×苏重


公马所得到的杂交二代马。三岁体高即可达到140~145公分,且体态粗壮,步样轻快。二是苏重


马级进杂交改良法,得到的杂交3~4代马,其外形体态基本与纯种苏重


相似,三岁体高150公分以上,体格健状,


力大,性格温顺,易于驾驭。
  5、建立相应的组织
  (1)配种站。农场分别在5队、2队、8队、西通设配种站,每站配备种公马两匹,配种员一名,种马饲养员2名,各连队派专人牵送母马。
  (2)建立种马场:集中连队不能使役的瞎马、老马以及部分好的母马,以繁殖为主,五年母马由11匹发展到80匹,农场养马有了发展。
  6、对母马采取保护措施
  (1)明确规定每年3~7月为配种期,配种期间适龄母马以配种为主,使役为辅。
  (2)对妊娠母马实行”六不”的防流措施,即”不准上山,不驾驭,不打冷鞭和头腹部,不喂发霉草料,不饮冰水,不吃霜草,并在精料中添加5%的南京石粉。
  (3)为了防止偷配乱配,生产队不养公马,小公马1~2岁去势。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母马失配,流产减少。
  三、黄牛的改良
  建场初期,对黄牛繁殖育种工作重视不够,配种工作没有纳入议事日程,黄牛繁殖均属自由交配。
  1967年开始引进西门达尔和黑白花种公牛,用奶牛改良黄牛,公牛实行单养,到配种季节放入牛群,自由交配。为防止乱配,对小公牛一律去势。
  随后又实行朝鲜牛改良。
  1979年后,农场引进海富特(肉牛)种公牛,实行肉牛改良。配种方法采用本交,每年6月15日至9月15日为黄牛配种期,实行季节配种、季节产仔。
  1982年采用西门达尔公牛与黄牛进行改良。因为黄牛生产作为商品(肉食)尚未形成一定规律,作为运输工具又不如机动车运力强成本低,生产队对黄牛认为是价值不大,可有可无,因此,农场的黄牛繁殖育种工作始终没有走向正规,饶河农场的牛仍然是黄牛,系谱非常杂乱。
  四、羊的改良
  兵团组建后,1969年从内蒙古引进490只蒙古粗毛羊,从二九一农场引进新疆细毛羊20只(种公羊)进行改良,其目的是培养粗细毛羊,但由于饶河农场地势低洼,于1972年全部淘汰。
  五、家禽
  鸡:饶河农场的养鸡到1985年止,均属自给性生产,以蛋用鸡来克航为主。
  1969年在廿一团(八五三农场)引进来克航种蛋,开始人工孵化,分散育雏,出雏后分到一队、二队。
  1971~1972年又在二营兽医所建立孵化室,从十八团(友谊农场)引进来克航种蛋,出雏后分到五队、十队育雏饲养,当时养鸡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全团部分食用蛋,但由于饲养技术不过关,加之,饲料缺乏科学配方,特别是雏鸡的白痢和球虫病,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防治,致使雏鸡的成活率不高。
  成鸡的饲养。亦由于饲料单一,营养不全,生产水平受其影响。1973年农场公养鸡群被淘汰。由于科学养鸡没有得到解决,到1985年止,饶河农场的养鸡始终处于自给阶段。到1986年农场才开始商品性的肉鸡生产(几万只)。由于解决好了孵化、饲养管理、饲料供应、销售等一系列问题,群众积极性高。十四队一户养肉鸡1000只,获利1000元。
  肉鸡饲养成功经验有三条:一是种鸡公养;二是肉鸡户养;三是统一供给全价饲料。
  养鸭:七十年代曾引进过北京鸭,八十年代初曾引进过康贝尔鸭,都因科学饲养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未获成功。
  六、野生动物
  鹿:八五九农场时期(1957~1963年)畜牧分场建立一个鹿场,30余头马鹿来源于人工捕捉野生马鹿。
  1964年饶河农场成立后,全场马鹿发展到128头,1969年又在八队建立一个鹿场,从二队鹿场调入50头。到1980年止,全场鹿存栏达到266头,1983年两个鹿场由畜牧公司经营,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决定按公三母一的比例淘汰剩下的母鹿,但因母鹿作价过高没有实现这一目标。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鹿场转让给个人经营,由于只注重眼前利益,母鹿淘汰多,配种少,鹿的数量急剧下降,到1985年末全场鹿存栏112头。
  建场廿二年,鹿场非但没有发展,反而有下降趋势,其原因如下:
  1、马鹿的驯化(放牧)没有解决,草食动物的优越性体现不出来,每年收集越冬饲草都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加上人工运输等成本高。
  2、鹿茸不畅销,价格有下降趋势。
  3、养鹿圈舍要求高,且大,必须解决割茸装置,鹿茸加工等问题,很难发动千家万户饲养。
  4、长期近亲交配,鹿的种性严重不良,鹿茸的产量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鹿的产茸能力。
  鹿在繁育上采取了“公鹿定向选择,自由交配,公母分群,自由产仔”的办法。对鹿的血缘关系没有建立档案,只凭人工记忆,故在品种调配、外亲交配上不详细,也没有建立系谱,给今后养鹿业的繁育和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1984年农场两个鹿场由全民公养转让给个人承包饲养。
  貉:
  随着市场裘皮需要的不断增长,1985年农场决定养貉,由农场垫支四万元买貉124对,资助农场各户饲养,农场并成立养貉指导站为养户貉服务,1986年取得较好成绩,购入成活貉110对,成活率达88.7%,1986年产仔84窝,繁殖率达76.3%,成活仔貉351只,平均窝活4.1只,1986年末全场养貉达成770对,比1985年增长3.2倍。
  当前,全场养貉业方兴未艾,种貉每对售600~1000元,貉皮每张售价100~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