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 一、饲养管理
1、猪:
六十年代,农场猪的饲养管理很落后,吃的是整粒粮食,调剂方法是大锅煮,住的是木刻笼猪舍。
1971~1982年随着养猪业被重视,逐步进行了科学养猪,饲养上逐步做到按不同发育阶段给予不同饲料,并规定猪日粮中豆饼不少于20%,南京石粉不少于5%,饲料调剂随着各生产队有了粉碎机后饲喂整粒粮食的现象被杜绝。饲养方法推广了平面饲喂,生饲干喂。1979年后推广了青贮饲料,解决了漫长的冬季缺少青贮饲料的问题。在管理上1971~1973年各生产队建了单列式砖结构的产仔房,1974年后各队都有了300平方米的双列式产仔房,使科学管理猪群得到保证,生产力进一步提高。1970年仔猪窝活6.2头,到1982年窝活达到7.7头,育肥期缩短至生后八个月。
1983年以后推广标准饲料,即按不同阶段供给全价配合饲料,生产又有提高,窝活8.2—8.8头,窝重平均270斤,育肥期为生后4~5个月,做到一年出两茬肥猪。
2、马:
种公马的饲养管理,六十年代在喂饲上是碎草拌料,吃饱为止,边喂边饮水。在精料配备上比较单一(以豆饼为主,加少量麸皮),每天喂食盐40克,在运动上以挽载运动为主。七十年代对种公马实行草料定量(每年四吨干草,一吨精料),配种期补喂大麦芽,胡萝卜,鸡蛋等多种营养,并按精料的5%加喂石粉,在管理上每天运动两次(每次运距5公里),刷拭两次,配种后要撑
运动30分钟,并经常进行修蹄和适当的日光浴,做好调教,做到人马亲和,单槽单圈饲养。
役马的饲养管理:全场役马全部实行“大槽舍养,碎草拌料,边吃边饮”的方法,管理采用专人喂饲。1968年后对妊娠母马实行“六不”的管理制,产前产后十五昼夜值班,做到人工接产,马驹产后两小时必须吃上初乳。为了保证幼驹的成活,必须解决地区性缺硒的问题。其方法是:母马产前一个月皮下注射亚硒酸钠(2%浓度)50毫升,幼驹产后5~10天皮下注射2毫升,以后每30天注射一次,三至四次即可。现已形成制度。
3、牛的饲养与管理:
黄牛:建场廿多年来,黄牛的饲养管理是非常粗放的。役牛是长期舍养,非役牛夏季放牧,冬季靠作物秸杆生存。严重的存在着牛料马吃,马活牛干的现象。不少生产队缺棚少圈,夏季日晒雨淋蚊虫咬,冬季冰天雪地一身霜。由于逐年开荒,草原减少,出口又无销路,加之牛的生长慢,肉用役用价值不高,尽管1980年提出“压马增牛”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措施,有的只是几次大规模的淘汰与死亡。
1972年全场进行牛结核检疫普查,兵团决定淘汰阳性牛,各连队为了卸包袱,除阳性外,还将不少母牛小牛送进了屠宰场,造成当年冬天淘汰屠宰黄牛80余头。
1980年提出压马增牛,农场决定成立奶牛场,分别在马场(现廿二队)和原廿二连(挠力河边)集中两个牛群计180头,由于马场草原不足,匆忙合并后,准备不充分,夏天雨淋,蚊蠓叮咬,冬天饲草不足,缺少饮水,又无棚圈挡风雪,牛群常年处于饥饿状态,到冬天牛群极度消瘦,从而造成1980年冬至1981年春农场牛群的大批死亡(近百头)。
奶牛:
1964年饶河农场成立,原有14头奶牛,后分至二队和五队饲养。在五队坚持了几年挤奶供应,终因缺乏技术和奶价低,加之夏季牛奶无销路,于七十年代中期自消自灭了。
1986年农场从哈市引进荷杂奶牛7头,从八五一一农场买进纯种黑白花公牛一头(由畜牧科下属专业单位承包饲养),其目的是通过饲养,经营为全场做示范,找经验,为今后奶牛的发展打基础。
4、羊的饲养与管理
1969年从内蒙古呼盟引进蒙古羊490头(种公羊)。从二九一农场引进新疆细毛羊20头(种公羊)。羊群到场后分至八、十、十一、三个连队饲养,后又合并到十连饲养,至1972年因死亡率高而全部淘汰。
死亡原因:主要是兵团从上至下(领导、技术人员、和养羊工人)都不懂得养羊,错误的认为养羊不需要什么技术和好的条件,因此,对养羊的几项关键措施(如房舍准备、越冬饲料贮备、垫圈起圈、放牧方法和时间、冬季的补草补料、药浴剪毛等等),使羊群生存条件极端恶劣,造成羊群每年冬天大量死亡。
养羊的经验值得总结,如果改变过去公养形式,发展专业户,使用科学的方法,养羊在农场是能成功的。
5、家禽的饲养与管理
饶河农场建场20多年来,在家禽饲养管理上基本上处于传统而落后的饲养方法,雏鸡喂小米,成鸡喂土粮(土小麦)和蔬菜,因此雏鸡成活率低,成鸡产蛋率不高。
1970年农场在四连(今四队)按立体孵化器原理建立了孵化室,1972年在5队以同样方法孵化了来航鸡和北京鸭,1983年用温室孵化了三批雏鸡、鸭,分别在一队、四队、五队、十四队饲养,但终因没有全价配合饲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而未获成功。所以农场多年来仍停留在传统养鸡吃蛋,自养自给阶段,尚未形成商品性生产。
1985年,通过考察哈市青年农场养鸡场,农场决定养肉鸡,同时购进电孵化器两台,饲料机一台,并建立种鸡场一个,冷冻库一座(50吨),由于在饲养上采取了科学的方法,抓住了雏鸡防疫,温度育雏,全价配合饲料等适合爱受益加肉鸡生长发育的科学饲养管理方法,使肉鸡饲养获得成功。1986年全场肉鸡生产达16000只,这是建场来头一年生产商品鸡。
6、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
鹿:饶河农场饲养的马鹿来源于本地野生,只能靠人工舍饲圈养。六十年代曾搞过驯化饲养(放牧)试验,但未成功。饲养程序是每日补精料(豆饼等)1~2次,自由饮水。春季主要饲料靠树枝树叶,夏季靠人工割草(以五花草为主)喂饲,冬季以农副产品(豆秸、玉米秸、豆皮、玉米皮等)。在管理上是:公母分群、断乳仔鹿分群饲养。
鹿茸加工:鹿是一种珍贵的野生动物,它的主要产品是鹿茸,其次还有鹿角、鹿筋、鹿尾和鹿胎膏等产品。饶河农场的鹿茸加工属于粗加工。建场时期,加工的方法是收割下的鹿茸,放在开水里炸后晾晒风干后上交。六十年代后期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开始加工带血茸(即用开水炸后用烤炉将炸过的鹿茸烘干)饶河农场由陈德忠等人负责加工的带血马锯茸,1970年达到国际水平,到1985年止,鹿茸加工的方法仍沿用此种方法。
貉:犬科貉属食肉目,习杂食,易饲养。按不同发育阶段所需营养也不一样。
1、饲料标准:
幼貉饲料标准:自断乳分窝到性器官成熟阶段营养需要量相对大些。其日粮标准如下:
脂溶性维生素可每周加喂一次。每周可服一次土霉素0.2~0.3克。以弥补维生素之不足及防止疾病感染。
成年貉饲养标准:
(1) 饲养时期的划分:
恢复期(4~9月)日饲料标准
恢复期(4~9月)日饲料标准
恢复期成貉身体消耗较大,动物性饲料不一定要多(不足于20%即可),饲料适口性要好一些。公、母貉在恢复期间一定要坚持原饲料标准15~20天后再按上述饲料标准喂饲。
配种准备期饲料标准
配种期饲料标准
妊娠期饲料标准
产后泌乳期饲料标准
2、貉的管理
(1)貉的饲养管理总的情况是简单易行,比较粗放,冬眠期(12~1月)50~70天喂不喂均可,但一定要抓好秋膘,否则不利配种,春天逐渐增加食料,保持充足的阳光照射,箱窝要保暖,以促进早发情。公母貉均不能过肥,过肥不利配种和妊娠,且发情晚。
(2)配种期的管理:
每年2月15日至3月为配种旺季。
公貉要求体形不宜过肥过大,配种3~5天一次,要坚持经常,以锻炼其择偶适应性。公貉性情温顺健壮与配种的成功率关系较大。
貉的配种分成对配和人工放对交叉配两种。人工放对交叉配一般一天配一次,续配3天即可。为了保证配种率,一般都采用人工放对交叉配的方法。
为了准确确定配种时期,必须准确判断母貉发情期,以下三种情况可视为母貉发情期。第一、隐性发情,母貉外阴部无明显的发情表现,但让其公貉配种。第二、母貉生殖器肿大,强烈外翻,内里皱折明显;第三、生殖器肿大,不外翻,内里皱折明显。上述三种情况出现,即可进行配种。
(3)妊娠期的管理
母貉妊娠期不能随意抓动,配种后7~10天妊娠母貉开始增加食欲量,40天腹部增大,腰部下垂。此期喂饲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的食物,有利仔貉的生长发育。
(4)产仔期的管理。母貉妊娠期一般60天,产仔前后母貉食欲下降,为了保证产仔后泌乳充足,应尽可能供给食口性强的食物。如鱼、肉、蛋、乳等。产仔后仔貉最好拿回屋内饲养,母仔分开,以免出现意外,必要时人工辅助喂奶。母貉喂奶时要带上口套,以防伤害仔貉。
3、貉的疫病防治:
貉容易患的疾病有: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维生素缺乏症和其它普通病,但当前常见的传染病是犬温热和病毒性肠炎。但每年只要搞好肪疫接种,做到全面彻底,这些病都是不难预防的,至于其它普通病均不难治疗。
二、疫病防治
概况:
1964~1968年场部设兽医站。
1969~1972年,撤销了场部兽医站,在三个营成立了兽医所,连队配备了兽医卫生员并建立了兽医室。
1982年以前,由于三级防疫体系的建立,制度健全,疫病防治及时,全场疫病基本得到控制。
1983~1985年,农场成立畜牧公司,撤销了兽医所,生产队兽医卫生员(包括部分中专毕业的兽医技术员)都划分到承包组内。农场兽医站要自己负担费用50%(有偿服务)。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后,生产队兽医卫生员全部转产,至此三级防疫网全部打乱,已健全的各种防疫制度无人执行,削弱了防疫力量。1981年由于猪瘟的传染,八队死亡肥猪80余头。
1986年恢复了农场畜牧科,场兽医站明确了服务宗旨一一为家庭牧场服务。生产队又派人到农场参加兽医培训,65%的生产队已配上了兽医卫生员,上述情况才得到了扭转。随着农场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奶牛、鸡、貉、猪都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兽医防疫系统必然会得到加强。
1、疫病发生情况
饶河农场猪瘟、猪丹毒、猪肺炎三大传染病对猪群的危害较大,由于年年搞预防接种,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1976年一队哺乳仔猪发生一次猪肺炎,死亡仔猪200多头,1977年九队发生一次猪肺炎,发病33头,死亡17头(急宰16头),猪丹毒多次散发,经及时治疗,基本都能痊愈。
猪的支原体肺炎,全场普遍存在,历年都有散发,经早期药物治疗亦能得到控制。
幼畜的缺硒症全场都有发生,经过用亚硒酸钠预防和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口蹄疫饶河农场没有发生,其主要措施是:每年冬季接种,引进畜禽严格进行检疫,不到疫区购买种畜及畜产品,加之农场交通比较闭塞,与外界接触较少,减少了传染机会。
家禽的传染病。主要是鸡瘟、禽霍乱,多发生在私养户的家庭。主要是预防和宣传工作做的不彻底,使一些个体养禽户不愿搞接种所致。
狂犬病。1984年在十九队发生一次,一只犬发病,咬伤一头公猪,及时发现后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进行全场性的捕杀,未造成流行。
2、防疫措施
农场在防治工作中,建立了防疫制度。规定一切畜禽每年都必须搞预防接种的检疫。猪是每年春秋各一次,大牲畜一年一次,仔猪生后15~20天搞猪瘟预防接种,在断乳前5天搞完猪丹毒、猪肺疫、猪瘟三针,并对所有畜禽做好补针工作,对马鼻疽每年春秋两次点眼检疫,每次点两回(中间七天)。
对亚硒酸钠的使用做了专门规定,实行统一保管使用。
3、医疗制度
小病由生产队兽医卫生员治疗,大病由兽医负责治疗(兽医所撤销后由场兽医站负责治疗),疑难病症采取全场会诊治疗。全场治疗任务由各兽医所和场兽医站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