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草原、饲料
第六节 草原、饲料
一、草原
建场以来,农场经营项目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甚小,故而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未能顾及,加之连年垦荒,一些好的草原已变成耕地,剩下的大多为低洼草甸和林绿草地。草的种类多为大、小叶樟,其次为五花草、三棱草、塔头草和一些湿地植物。到1985年止,饶河农场尚有草原20多万亩。据估测,目前尚有利用价值的草原仅占五分之一左右,其分布大多在江河沿岸的廿五队、冰帐、西通、大班河一带。这些草原若能有计划的加以保护和实行科学管理,发展草原动物还是有潜力的。
二、饲料
充足而优良的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先决条件。多年来畜牧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的充足和质量的优劣与否。
精饲料:七千年代以前农场精饲料以破碎大豆、豆饼、玉米、麸皮为主,有时还计划种植部分大麦做为精料,特别是兴办家庭农场以来,由于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的作用,大麦基本不种了,玉米种植面积也从过去的三万多亩下降到现在的几千亩,加之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费工费时,尽管玉米价格长到0.18元/斤,但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仍然上不去。因此,目前的精饲料主要是:次小麦、豆饼和麸皮,这对发展畜牧业十分不利,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和急待解决。
粗饲料:农场六十年代养猪的粗饲料主要靠瓜莱和豆皮、豆毛等。七十年代初期公养猪的规模扩大了,光靠这些有限的农副产品确实供不应求,加之,收集这些粗饲料比较困难(秋天时间紧张运力不足等)常常是粗饲料不足,造成以精代粗,加大成本,这也是造成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粗饲料不足的问题,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种青割大豆粉碎作粗饲料,以后又发展到大规模搞青贮,实践证明搞大豆、玉米(混播)做青贮饲料对七十年代中后期农场畜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推行以户养为主后,饲料大大减少。
饲料加工机械:现农场各生产队配有444型和620型粉碎机4台,农场有西德进口E281型青贮联合收割机2台,各队七十年代还有打浆机等。这些机械1983年畜牧业实行承包后因无人使用而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