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垦项目
第二节 农垦项目
一、概述
黑龙江农垦项目是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信贷及国内配套投资的开发项目。这个项目分布在垦区30个农场内。开垦300万亩荒地,引进八十年代技术装备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种子繁育、加工及企业管理技术,于1986年形成生产能力,每年能为国家增加粮豆7.5亿斤,上交商品粮5~6亿斤。
黑龙江农垦项目总投资为4.84亿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2.24亿元,国家预算内投资1.3亿元,总局自筹0.45亿元;“小水”投资0.40亿元,总计4.84亿元。
贷款和信贷的还款期25年(包括宽限期5年),1988年开始还本,至2007年还完,每年偿还原借本金的6%。
国务院批准,黑龙江农垦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后的经营管理,应贯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
“协议书”要求农垦项目的建设期限为1983~1986年。到1987年项目单位粮豆平均亩达到250斤,1990年大豆亩产达到250斤,小麦亩产400斤,玉米亩产600斤,每个农业工人负担耕地600亩,生产粮豆15~30万斤,平均亩盈利20元。
1983年饶河农场根据本场情况,向上级写了农垦项目的申请报告,并被批准为垦区30个项目农场之一。开荒任务5万亩,分配给农场的投资指标,在建设期内分年安排。
为了完成项目开荒6万亩任务,饶河农场于1984年新建了第七生产队(原计划7、23两个生产队),农场还成立了农垦项目办公室(简称:项目办)对项目开发、建设进行管理。
二 、四年(1984~1987)项目开荒完成情况
(一)投资完成情况
四年来累计完成投资总额897.9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337.6万元;国拨(1985年后改成贷款)225.3万元;总局自筹87.9万元;农场自筹39万元;小水投资59.3万元;外汇差异148.8万元。
(二)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
四年来累计完成开荒59000亩,累计投资897.9万元(平均每亩综合投资152.19元)。其中:开荒投资49.7万元;排水120.5万元;道路建设27.3万元;修桥25.2万元;涵4.8万元;水泥晒场24万元;建房77.4万元;农机具购置403.5万元;电力通讯16万元;其它(外汇差异)148.8万元;勘测费0.7万元,其中农机具购置占总投资的45%,排水占13.4%,这两项占总投资近60%。
四年累计完成基本项目有:开荒59000亩;排水42万立方米(土方),砂石路7公里;田间路42公里;桥9座;涵8座;水泥晒场10000平方米;房屋建设4370平方米农机具购置95台件;输电线路1公里,通讯线路15.5公里。
三、生产经营状况
饶河农场第七生产队四年来在生产经营上表现:“两少”、“两低”。
“两少”一是每年种植面积占达成耕地面积的比例少。1984年达成耕地面积10000亩,由于准备工作不细,一亩未播种。1985年播种8350亩,仅占耕地面积的50%。1986年播种11000亩,仅占耕地面积的25.6%;1987年播种23000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9%。二是1985~1987年三年人均播种面积才100亩左右,机械化大生产的规模效益未能得到发挥。
“两低”一是单产低。三年粮豆单产均在200斤左右。二是由于人均播种面积少,加单产低,故而人均生产粮豆也低。最高1987年人均生产粮豆23589斤,距项目协议书要求(1990年达到)每一农业工人达到15~30万斤相差太远。
由于“两少”,“两低”造成第七生产队四年(1984~1987年)连续亏损累计68.4万元。
四、亏损原因分析
1、第七生产队地势低平,近几年的涝灾,开荒难度大,开出来的荒地种不上。种上的地也因春涝造成晚播,加之地湿危害,致使产量未能达到理想水平。
2、大批机械设备发挥不了效益。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在低湿地开荒发挥不了作用,只能停在家里,雇请重链轨拖拉机开荒。挖掘机(排水用),压路机和刮道机,由农场分给了水利队和修路队。项目点排水、修路的投资由水利队和修路队争走,从而加大了项目建设的成本。
3、基本建设投资大,折旧费高,贷款利息多(四年累计48。2万元),加大了项目建设费用特别是初建时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