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场科技大事记
第四节 农场科技大事记
1959年二?五?五现场会。由牡丹江农垦局在八五九总场二分场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两项改装(拖拉机防陷改装、五铧犁综合改装);五项措施(清理荒场、排水、经常保持犁铲、犁刀锋利状态等)五项分工(设技术组长、政治组长等)。
1959年农场引进苏式C—7牵引收割机和CK—3自走式收割机。
1960年引进小麦品种甘肃96和大豆品种满仓金。
1965年在西通小学校第一次设立初中班。
1966年小麦引种合作六号新品种。
1967年农场开始大面积使用过磷酸钙粒肥。
1968年西通卫生所第一次动了外科手术。给张健文切除阑尾成功。
1970年团卫生队第一次救活一例重症出血热患者王文生。
1972年农场第一次发生大面积粘虫危害,并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1978年大豆化学除草剂大面积应用。
1982年农场“大豆兔丝子防治”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3年农场首次使用飞机施药作业。
1985年大量引进“乌苏里貉”开展人工饲养成功。
1986年引进20台七铧犁,实行大豆垄作深施肥,使传统的大豆平播种后起垄改为垄作。
1985年知识分子、科技干部名册:
刘工程师级科技人员17人。其中农艺师有:王尔丰、肖臣、冯庆绂;机械工程师有:德智、黄祖振、魏圣才、罗少南、孙春林;房建工程师有:张联成;畜牧师王有:乔培华、经济师有:郑志开;会计师有:毕坚由、张广全;技师有:袁汉民、道法(退休);工程师级教师有:张广维、尹继利。
助理工程师级技术人员37人。其中助理农艺师有:籍铁民、文人华、刘洪贵、孙世范、王桂琴、刘福长、郭永程、李宝祥、李富彦、李会义、姜学明、徐星彪、白福贞。
助理工程师有:杨满书、杨传志、兰永久、王金山、孙教民、王崇志、李国林、孙瑞生(退休)。
助理会计师有:陆善铮、杨龙祥、夏庆康。
助理经济师有:刘文学(离休)。
助理畜牧医师有:王殿武、周明雄、刘景臣、安歌今。
医师有:杨信义、马来法、蒋枝歧、冉雪梅、刘朝忠、金望新、沈保根(退休)、李金臣(离休)。
技术员级科技人员133人。其中:
会计员(36人)有:袁招生、张建英、于炳芝、陈秀华、徐晓春、杨景琴、宋乐成、叶德春、姚桂华、许则民、于占河、吕淑菊、胡永贵、胡志兰、王毅、李玲玲、胡建民、王波林、马淑琴、张绍波、王美霞、刘杰、刘敏、付显忠、赵连金、高力军、吴广国、赵惠、孙长岭、杨建立、冯萍、张建发、孙代军、孙淑英、牛宝林。
统计员(12人)有:顾为民、张慧生、王玉清、杨成玉、阎永杰、沈双秋、罗兴权、许加平、于连英、李军、甄德明、付叶枝。
农业技术员(11人)有:金绍清、王天武、尹玉芝、李淑华、刘生跃、冷京夫、戚其中、杨本华、史林、于风瑶、马海芝。
农机技术员(8人)有:苏少玉、王光军、王志勇、郭茂生、高振军、霍祖阴、赵庆吾、王立先。
畜牧技术员(8人)有:梁永昌、辛殿龙、张贵文、张守礼、姜再远、潘林祥、季丰收、周如松。
林业技术员(3人)有:冯飞东、姜庭武、赵艳明。
园艺技术员(1人)有:周朝生。
通讯技术员(2人)有:张永棉、孔宪和。
气象技术员(1人)有:刘跃忠。
电力技术员有:赵永安。
水暖技术员(1人)有:程东风。
房建技术员(1人)有:樊赤斌。
水利技术员(1人)有:金建发。
粮食检验员(2人)有:邵国政、王克平。
医士(15人)有:宋雅芝、韩雪辉、闵凡东、王文学、黄玉金、程彦福、顾菊芳、方庆祥、于贯水、欧阳洪湘、王同佐、刘德娥、孙秀英、崔淑兰、刘玉芬。
检验士(1人)有:周秀英。
药剂士(1人)有:亢军。
护士(5人)有:张桂珍、李福荣、唐文春、叶珍风、杨湘萍。
相似于助工级中、小学教师(2人)有:杨明孝、张玉霞。
相似于技术员级中、小学教师(21人)有:王明莲、刘玉梅、戴君勤、徐秀琴、李民、唐文萍、冯世军、刘玉清、王金平、牟爱梅、温志贤、朱国、杨俊武、王忠平、高淑琴、刘愈芝、迟雅珍、王明远、董秀芳、关恩。
教育系统大专毕业生13人:吴延臣、张彦宁、刁红雁、杨守信、徐景华、宋奎全、李文生、李玉胜、赵承海、尹继森、冯波、张群、刘洪珍。
教育系统中专毕业生25人:刘宏、杜伯森、王孝岩、刘绪仁、邱永宁、韦真波、刘洪江、张连福、许虹、张万顿、尹怀东、赵敏、尚庆胜、崔秀英、甘德华、高凯峰、李桂风、李冬燕、于光、陈巧燕、易友春、于所风、荆小花、李华、薛梅。
从事行政工作的大专毕业生10人:满泽海、张跃生、沈加平、张玉芝、董德云、王克新、李绍兴、陆丽、钟生华、孟广玉。
从事行政工作的中专毕业生20人:陈传敏、于大普、宋玖、袁彦斌、迟喜林、薛银山、付戈、赵成芳、赵艳明、邹学文、吕万功、张维歧、汪华平、王俊、郭学勤、陈山、孙景文、杨锡铎、董占阳、张新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