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第十章 房屋建筑
第一节 概述
饶河农场前身是八五九农场畜牧分场。畜牧场于1956年建点,二分场于1958年建点。
无论是1956年铁道兵或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垦荒建场,他们在这漫无人烟的荒山野岭、沼泽地和草甸子,战天斗地,确点为营,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清除障碍,修路架桥,平整营地,伐木、割草、脱土坯等,以大无畏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建造起了各种各样的简易房舍。举目看,真是一排排,一行行,如同兵营,结构虽简,能避风寒,成了当时唯一的新居。其结构式形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用铁锹把草皮切成豆腐块垛墙;二是用羊草合泥杈墙;三是用羊草泥把挂拉哈墙;四是用树条别墙抹大泥。房盖以草泥压顶苫草,墙体无基础,烟囱、火炕用大坯(也有用柞树空筒竖起来当烟囱的),因为全是土草结构,所以时有着火现象发生,这种房子结构简易,经不起寒冷地带反复冻溶交替和水侵蚀,到1963年时,大部分住房都已破烂不堪,歪、斜、倒、漏、开缝裂口,已不挡风寒,当时流传着形容这种房子的顺口溜:“贴膏药,拄拐棍,披头散发,掉眼泪”。
1964年,饶河农场成立后,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农场规模进行了调整。生产规模和战线缩短。经过调整,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建材工业得到了相应发展,饶河片建了砖厂,生产队成立了基建排,负责采石、挖砂、备料;制材厂负责锯材、门窗制作供应,农场负责运输,连队自建房屋(农场无基建队),工程设计、制图、施工管理,技术指导均由农场统一负责。当年一队建砖瓦结构房屋1121平方米,同年12月份又从富锦招收制砖工24名来场,西通开始建立砖窑,为1965年西通地区连队建房作准备。
1965年,农场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原有房舍已不能维持简单的生产、生活,职工住房急需更新。需求量增加,建材生产特别是红砖供不应求。农场始建穿靴戴帽房屋,窗台以下为砖墙,以上为砖垛和砖垛间砌土坯,铁皮屋面。当年一队建种子库300平方米,家属住房940平方米。二队建家属房12栋1320平方米,三队建家属房5栋550平方米,同年西通建砖厂。
1966年,农业生产持续丰收。饶河片一、二、三队新建房屋共3343平方米,全场完成房建面积7927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3930平方米,二结合(砖坯结构)3987平方米。
1968~1969年,城市知识青年大批来场,人员激增,住房需求量增加,生产规模相应扩大,两年中新建六个生产队,两年完成房建面积21249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战士宿舍5495平方米,需求矛盾基本解决。
1969年3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廿二团,同年中苏边境局势紧张,11月团部由饶河镇迁到蛤蟆河楛矢山下,抢建了20多个地窨子,10多个马架子,架起了3个帐篷,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各一个,做为办公室。
1970年5月,三师牛副师长一行来22团,由政委孔令坤,团长原德全陪同,进行了团部建房地址选定,在180高地朝阳南坡,原为原始林地,当年清林,当年修路,当年建设,当年孟起了两栋办公室460平方米、战土集体宿舍1182平方米、家属宿舍2519平方米、学校258平方米、食堂722平方米、招待所470平方米、医院500平方米、水泵房82平方米、广播站126平方米、发电站96平方米,以上合计6928平方米。同年全团完成房建面积19645平方米(是建场以来最高峰)。其中:砖瓦结构12084平方米,二结合7059平方米,土木结构502平方米,团部安装了自来水。
1973年,团部经过三年建设,已初具规模。考虑到生产,生活和指挥的方便,设想团部建在西通最为有利,团部建在西通的设想未被上级批准,基本建设停建一年。
1975年,团部从山里搬出来,到饶(河)佳(小佳河)公路右侧下边盖房,同年建团部办公宝1555平方米,食堂240平方米,锅炉房32平方米,职工家属宿舍828平方米。
1980年筹建农场面粉加工厂,建厂房1458平方米(五层楼),投资46.3万元,同年自筹资金建油房1096平方米。
1981年农场遭受严重涝灾,在农业亏损的情况下,仍建房16405平方米,面粉厂建永久性圆粮仓三个(1000吨)。
1984年7月对原有职工住房按价划等作价转让给职工,自修自用。对职工住房实行自建公助,农场批发了场字(1984)104号文件。
1985年,农场再次下达场(基)字(1985)82号文件,凡职工住房继续执行自建公助,并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