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1956年冬至1957年,通讯工作靠人的两条腿和骑马,分场和生产队都设有专职徒步通讯员,负责上下通信,没有公路,通讯人员徒步或骑马往返于森林,草原之间。
  1957年至1958年原八五九农场三分场(饶河地区)至各生产队架设了单线电话。1959年二分场组建后,设一台总机,也架设了到各生产队的单线电话,但线杆都是杨木白杆,因此,只能是一年好,二年坏,三年烂掉倒下来。由于线路质量太差,即使外线员起早贪黑,还是不能保证线路畅通。所以在建场初期的几年里,群众风趣的编成顺口溜:“瞎电灯(无电灯),聋电话,披头散发总机房(马架总机房漏雨),外面不下里面下。”
  饶河农场成立后,1966年7月至8月,架设六队电话线。
  1969年3月,组建兵团廿二团,是年冬,团部从饶河搬至楛矢山地区。为了保证团部到各生产队的通信联系,七队排长李玉安带领一个排(30多人)的人员从8月至12月进行了大批量的线路架设,经过四个多月奋战,架设了从团部至9连、10连、11连、12连、科研连(今原种场)及团直各单位的电话线路,基本达到联网。团部总机配4名话务员。
  1969年,团部组建警卫排,下设外线班、话务班、服务于通讯。
  1970年架设廿二团团部对兵团三师师部55公里线路(即团部到石场。石场至五十八团线路由五十八团架设。团内架设了六队地区线路,此期,全团交换台已增至5台。一营部(团部)、二营部(饶河),三营部(六连),十六连(西通)。
  1982年,为了保证通讯线路畅通,重新架设了一分场(饶河地区)和八队地区的通讯线路,基本实现了油杆(水泥杆)化。由于线路的联网和科学化,交换台从原来的五台缩减到四台(16队交换机撤销)。
  1984年7月,通讯站、广播站合并为通讯广播站,又架设了7队、11队和饶河部分电话线路。
  全场截止1985年,除25队尚未架设电话线路外,其余各生产队和工副业单位都架设了电话线路,全场共有通讯线路266.79对公里,其中油炸、水泥杆线路263.29对公里(其中:油炸杆1698根,水泥杆515根),白杆3.5公里(70根),全场电话用户共计10台户,私用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