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晒场管理

第三节 晒场管理


   
  农场晒场作业是生产商品粮的最后一道工序,把进场的毛粮通过组织扬场、晾晒、精选和清粮使粮食达到入库和上交出口标准。
  一、晒场管理
  建场到1984年,在统一经营的情况下,不断形成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并本着自力更生,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地大搞技术革新,使农场各生产队晒场管理逐步实现了场院围墙化,贮粮仓库化,晒场机械化,检温电阻化和晒场水泥化。场院、粮库的所有的设备、机械、器材、工具、席荧麻袋、苫布都有专人管理,专项专用。并建立了帐卡和领用制度。对种子库、粮仓和晒场工具加强了保养和维修,延长了使用期限。
  这些通过多年生产实践建立起来的制度和晒场“五化”,在农场统一经营的条件下曾发挥了它的应有的作用。
  1985年中央(1985)1号文件下达后,农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兴办了职工家庭农场,农场生产队晒场由过去的统一管理改成由个人承包(叫晒场专业户),由晒场专业户对各家庭农场(用晒场户)实行有偿服务。晒场场地、仓库、工具、机械及苫盖物资等的使用由用户(各家庭农场)向农场交拿折旧费。
  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家庭农场的逐步完善,原农场晒场管理制度将由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管理制度来代替。
  二、晒场建设
  到1985年止,生产队粮食的进场、出风、晾晒、清杂入仓、检斤过称、分级精选等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1968年前,生产队晒场只有少量扬场机(每个生产队1台)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由于电未解决,只能用轮式拖拉机带动扬场机。七十年代中后期,每个生产队扬场机增至2台,加之动力电得到解决,粮食出风、扬场实现了扬场机械化和电动化;八十年代,随着农场生产的发展,晒场机械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到1985年止,全场有扬场机49台,精选机24台,种子精选器15台,自动称6台,小型烘干机1台,装车机4台,使全场晒场生产和粮食加工机械化程度达到92.8%。
  建场30年来,晒场除在机械化方面有较大提高外,在其它基本建设上也有较大的发展。水泥晒场:1964年前,全场仅有2149平方米,占耕地面积不到万分之一。到1985年全场水泥晒场增至82210平方米,达到耕地面积万分之四点四。种子库:1964年前全场各生产队一个没有,到1985年全场有砖瓦结构种子库6389平方米,金属粮仓3个,砖结构圆总粮仓26个,晾晒棚1964年前全场有5个,共5000平方米,到1985年全场有晾晒棚23个,面积达13800平方米。
  这些晒场基本建设的加强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农场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