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老八五九农场时期(1957~1963年)
  建场初期,总场设供销科。物资仓库、油库、煤厂均设东安镇下营江边。1958年12月,场县合并后总场由东安迁入饶河镇。总场设机械物资科,增设饶河物资仓库,分场设材料库。1963年畜牧场和二分场设机械物资科。
  畜牧场机械物资科科长刘广瑞,物资仓库先设在一棵树,以后随分场搬迁到饶河镇。
  二分场机械物资科科长展希荣,仓库设在西通。
  二、饶河农场时期(1964~1968年)
  1964年3月,八五九农场总场解体,畜牧场、二分场合并成立饶河农场,场设供销科,负责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兼管工交通讯;下设物资仓库、驻佳木斯办事处。西通设作业大队,保留了物资仓库。生产队材料库由5个增加到8个。
  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农场物资供应虽未间断,但却无法幸免运动风暴的冲击,业务建设停滞不前,主要业务干部谢廷秀进“五七”干校,后错迁八五三农场,魏圣才被派佳木斯办事处驻载;科内仅有的二名物资干部全被撤换,物资供销和管理一度陷于混乱。
  三、兵团时期(1969~1976年)
  供销科改为物资股,隶属后勤处。
  1969年12月,物资股和仓库奉命随团部由饶河镇迁入楛矢山脚下;冒严寒,破冻土,在古树参天的山林中,建起简易库房二栋,办公室(兼宿舍)一间,完成了历史上最艰苦的物资战备搬迁任务。团部仓库(总)搬到新团部后,设立了饶河物资分库和西通油库。
  1972年冬,二修所所长袁汉民亲自率队,在西通江岸建造了我场第一个立式油缸;1970年由农场自己设计建造了饶河农场第一艘150吨位自动驳油船,从而结束了依靠,八五九农场东安油库代供柴油的历史(冬季江上冰道车运,夏季用一艘40吨位的木船船上装两个19吨油缸进行水上运输)的困难时期。
  四、恢复农场时期(1977~1985年)
  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后,物资股改为物资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各项工作开始进入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形式的好转,物资困难的情况逐渐转变,采购员“满天飞”的状况宣告结束,各种规章制度开始恢复和健全,物资供应和管理的状况日趋好转和完善。
  1979年实行科、库合一,物资科由机关搬入物资总库办公。总库建立永久性库房面积940平方米,简易库房面积1277平方米、办公室182平方米;安装了暖气设备;购置了五吨杈车一台,载重汽车2台,建立了立式油缸和汽油库,机械化装卸码头,生产用的油材料库发展到22个,物资工作设施和基础建设都有了较大发展,场内物资供应体系基本形成。
  1983年加油站、油槽车从车队划归物资科,实现了石油产品的统一经营管理。
  1981年10月至1983年10月期间,为安排本单位子女就业,物资科设立“青年综合商店”,纯上交利润8000元,后来该商店设施无偿移交农场商店。
  1982年4月,红兴隆管局组织物资系统科技干部统一考试,授物资科长魏圣才物资管理工程师技术职称。
  1984年,农场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物资科改为物资公司,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向商业经营方向转变。
  1984年5月,驻佳办事处和东方红转运站由物资公司划归经销公司管理。
  1985年,农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物资公司收回各生产队油材料库及其全部物资,作为公司在各队的代销点,各队油材料员归属公司管理(为公司的派出人员)。油材料员可以家庭承包形式经销生产资料,并按经销额提取费用3~4%作为油材料专业户的工资(其中包括资金占用费和银行贷款利息均由农场负担)。促使用户不惜挂帐大量领取和占用生产物资,而油材料专业户经销额越大获取的利益越大;但对农场企业的总体利益却是有害无益的。
  1986年,物资公司解体,恢复物资科建制,生产队油材料库仍归属队有,固定专职的油材料工作人员,加强物资管理;物资科在“收支平衡,以物养物,发展生产,提高农场总经济效益”的方针指导下,由经营型向服务型转变。物资科配备了二台小型载重汽车,专门用于“送货上门”的服务,为农场物资流通领域中的服务带来了方便。
  综上所述,农场20多年物资供应工作的发展历史。虽然其间几经周折变迁,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农场的物资供应工作,始终是沿着为农场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物资流通的轨道前进的。
  建场以来,农场物资部门以有计划为主地提供了各种油料63,000余吨,元煤120,000余吨,化肥60,000余吨,钢材4,000余吨,水泥10,000余吨,各种机械设备4291台件,各种二类机电产品、建筑材料、轻化工产品、五金交化产品,生产资料土特产品、劳保物资、大量农机汽车等生产物资,总金额达2406万元。基本保证了我场生产建设的物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