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物资机构的组织系统

第二节 物资机构的组织系统


  
  随着农场生产经营规模不断发展建立,相应的物资机构系统,是保证物资供应的组织手段。
  物资科下设:东方红转运站,驻佳木斯办事处、船队、加油站、物资总库、西通油库、饶河分库。
  物资总库下设:后勤警卫组、废品收购站、燃化组、配件组、五交化组、机电材料组、财务组。
  西通油库下设:生产队油材料库、工副业单位油材料库。
  饶河分库下设:饶河各队油材料库。
  注:东方红转运站1984年划归经销公司。
  一、物资总库
  1964~1968年间,总库设于饶河镇内,乌苏里江岸边发电厂下侧,占地6700平方米(原八五九总场仓库遗址),有土木结构草盖库房2栋,面积约500平方米(包括煤场和副油库)。
  1966年原有库房倒塌拆除,建砖瓦结构库房一栋280平方米,1967年农场机关干部动手自建砖瓦结构仓库办公室60平方米。
  1964~1968年三材库存总额50万元左右,露天存放物资约占30%,这一时期农场机关干部的劳动精神值得称颂,从场长、书记到每—个机关工作人员,人手一块垫肩布,各种物资的车船装卸(包括油料、元煤、化肥、水泥等大宗物资的装卸任务)全由机关干部承担,随叫随到,不计报酬,是饶河农场建场史上机关干部参加劳动最涌跃、最积极、最痛快的时期。
  1969年冬,为适应战备需要,总库由饶河镇随团部一起迁入楛矢山下(现场部八栋房地区)。物资总库搬迁以来,16年间(1970~1985年)累计建筑永久性(砖瓦)库房940平方米,简易(木板)库房1277平方米,办公室182平方米,总投资额30多万元(1983年尚余净值6万元)。
  到1985年止,农场年物资进销总额已达1600万元,三材平均年库存额达150万元,大批简易库房处于破旧倒塌,致使露天存放物资在20%以上。
  二、饶河物资分库
  1970年保留总库库址,设分库,担负饶河片生产队的物资供应任务,直属物资科领导。1980年至1981年划归一分场领导,但经济核算和业务经营始终归属物资科管理。一分场领导期间,修库区围墙。
  1985年自建简易库房70平方米,除钢材之外,其余全部物资实现了入库保管。分库工作人员由1970年的6人到1985年增至10人。
  三、西通油库
  西通一一饶河农场的水上门户,每年近万吨的物资由这里进出,是农场粮豆、大宗物资出入的重要码头。
  1963年前为八五九农场二分场场部。
  1964年饶河农场成立后在西通建立作业大队。
  1970年,农场在西逋粮油加工厂的基础上,建立西通油库。现已建成储油容量达2700立方米,储煤量10,000吨的重要能源基地。
  四、驻外机构
  农场驻外办事机构,以物资转运工作为宗旨,担负着物资采构、运输、协调关系、市场调剂、勾通信息、物资服务等重要任务,是物资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驻佳木斯市办事处
  1964年,八五九总(农)场解体,将佳木斯西林路692号(原八五九农场驻佳办事处),划归胜利农场所有(驻在员汪志华),主要任务是组织江运和在佳木斯供应站进货。
  1969年冬,购置佳木斯顶业街67号陈姓居民草屋三间(价款1100元)。1970年由西林路692号搬出,进入顶业街67号,成立廿二团驻佳木斯办事处,驻在员徐会民、辛国芳。
  1972年,王丕锡任佳办主任,拆除民房,建120平方米办公室兼招待所一栋。1973年齐永增、刘伯良任职期间建后院食堂;辛国芳任职期间建围墙和院门;1983年韩相权、迟兆会任职期间建锅炉房安装暖气和自来水设施。
  1982年7月2日,贾世生任职刚一个月,在拆除民房平整院地时,土墙突然倒塌,贾世生被砸于墙下,不幸牺牲。
  1984年5月至1986年5月,徐同贤任佳办主任,归农场经销公司管理,实行自负盈亏,独立经营。
  1986年5月佳办归属物资科管理,韩相权兼管主任工作。
  驻佳办事处位于佳市中心,占地592平方米,其址可贵,对农场今后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驻东方红转运站
  东方红转运站始建于1975年。先在兵团三师钢铁厂转运站借用家属宿舍办公,张玉臣同志负责。翌年,由钢铁厂副处长周传芳从中帮助斡旋,东方红林业局同意批准划地,将饶河农场转运站建于铁路南侧,占地10万平方米,并在钢厂铁路专用线接续专用线200米,归饶河农场使用;站台960平方米。主要任务转运煤碳、化肥、另担物资和出口大豆,公路运距160公里,是当时农场距国家铁路线的最近点。
  1978年三师钢厂下马,红管局将三师钢厂东方红转运站之房产。铁路专用线960平方米、货物、站台、站台库等全部移交饶河农场所有。从此,东方红转运站成为农场转运物资、出口粮豆之重要口岸。
  历任驻东方红转运站主任有:张玉臣、林宪章、齐永增、蔡文忠。
  五、附属单位
  (一)船队
  兵团时期,船队归属运输连,排级建制,排长黄国如。
  1980年正式划归物资科领导。当时仅有150吨位自动驳船一艘,6160型柴油机2台,计270马力,编号“饶农151”船长黄国如,轮机长宋久祥,船员9人,计11人。
  1981年,总局由岔林河农场调入农场300吨位自动驳轮船一艘,6135型柴油机2台,计300马力,固定资金转帐42万元,编号“饶农301”,船长钟冠英,轮机长苏增发,船员12人,计14人。
  1982年,在饶河造船厂订造300吨位油船一艘,造价10万元,由“151”并联拖;同时把“151”船体加长,增加载油量50吨位;“301”船也进行了整修和改装;至此,我场船队形成载油量500吨、载货量300吨的水上运输能力,从而达到我场油、煤、化肥全部自运有余。
  (二)加油站
  加油站建于1980年,1983年由汽车队划归物资科,站长王喜玉,加油员2人,油槽车3台,驾驶员5人,设备有储油容器50立方米,加油器一台。
  1986年,王枫任站长,建造永久性油罐台、卸油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