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干部工作
第三节 干部工作
一、沿革
1964年到1969年末农场政治处设组织助理员,兼管干部工作。
1970年初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廿二团,设干部股。
1976年3月廿二团撤销,恢复饶河农场,干部股和组织股合并为农场组织科,负责组织,干部两项工作。
1980年农场设立组织部,负责干部工作。
二、干部任免权限
1994年到1969年末饶河农场时期。正场级由省任免,副场级、正科级由农场总局任免,副科级以下干部由农场任免、管理。
1970年到1976年兵团时期。团级干部由沈阳军区任免,副营级、正连级由师任免,副连级以下由团任免。
1976年末兵团撤销,恢复饶河农场时期。农场正职由省任免,副职由地区任免,分场级由管理局任免,队级以下由农场任免。
1984年农场正职级由农场总局任免,农场副职由管局任免,科级以下由农场任免。
三、干部来源
1964年由于农场规模较小,干部比较少,1969年后农场大量的建点,增设编制,造成干部的严重不足,1969年又错误的将部分干部内迁,1976年现役军人撤离,1978年知识青年返城。使干部队伍几次发生的大变化,造成干部队伍缺编。历年干部队伍的主要来源:
(1)1956年和1958年的转业官兵;
(2)1966年和以后历年的转业复员官兵;
(3)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和1965年以后来场的城市知识青年;
(4)各类院校毕业生和进修、代培生,大多数在技术干部岗位上。
(5)年青的职工和老职工的子女。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原农场绝大多数各级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极大地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兵团组建后,虽然对大部分干部落实了政策,但仍不能恢复原职而发挥作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干部政策得到真正落实,干部在岗位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大都失去了时间,出现知识老化现象。由于干部的严重缺编,农场大量的录用“以工代干”人员。1969年和1974年按照上级文件,我场有557名“以工代干”干部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稳定了干部情绪,但由于农场事业的发展,以及干部的外调,离退休逐年增多,目前正式干部仍然不足,还有一部分工人在于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