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基本思想分析
第六节 基本思想分析
1956年,职工的主体是铁道兵战士,大都来自湖南、四川、广西、贵州等省。年轻时被国民党军队抓丁入伍,后在四川、湖南等伪新兵训练总队(简称陈明仁部队)当兵。1949年起义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二军,参加荆江分洪建设,后赴广西地区剿匪和海南岛开荒,于1951年赴朝鲜战场,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八五○九部队。1953年朝鲜停战,回国后集体转业北大荒,具有能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加上受部队严格的训练和战争的锻炼,思想品质基础较好,绝大多数能安心边疆建设,是农场建设的基本力量。
1958年大批转业军官进入农场。他们大都来自北京、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大城市,又大都来自部队机关,后勤部门、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不少干部具有较好的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还有不少干部具有一定的技术专长。绝大多数干部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和战争的考验,来农场后有坚强的事业心,他们有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创业精神,这是北大荒建设事业的主要骨干,也是创业的基础力量,是北大荒历史的开创者。
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绝大部分出身于农民家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身体素质较好,是在建场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目前北大荒建设的骨干力量之一。
1966年四十军部分官兵转业来农场。他们是部队超期服役的骨干力量,大部分都是正副班长和党团员及五好战士,大多出生于辽宁籍和黑龙江籍战士,受过军队良好教育,组织纪律性强,是目前农场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
1968~1980年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农垦队伍。他们思想单纯,上进心强,敢于斗争,思想活跃。进入垦区后,给农场带来了新文化,新生气,促进了边疆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1979年后大部分都先后返城。
1958至1968年,由国家分配来边疆地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由老垦区支援调入的技术人员,都具有较高的献身精神。他们安心于边疆工作,在艰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中,努力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专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青春服务于农垦事业,是农场建设的中坚力量。
其他人员,都是自愿加入农垦队伍。其中有投亲靠友来的,有自动联系来场的,绝大部分都已扎根农场,有的已成为骨干。但由于他们来场目的各异,想法不同,加之至今未能成为农场正式职工,生活无法保证,所以每年都有一些人离场。
农场几度徘徊,几度挫折,各时期职工的反映各异,但绝大多数老职工都把献身于农垦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但农业风险性大,生产建设发展迟缓,边境农场生活条件更为艰苦,特别是边境农场和内地农场的差别越来越大,政策本应和内地农场有所区别,但当前未能做到,使年龄较大的职工,落叶归根的思想加重,中年职工对子女受教育问题想离开农场的思想日益加深,不少职工对农场前途缺乏信心,这是农场不安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