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会
第六章 群众组织
第一节 工会
一、机构沿革
饶河农场工会的前身是八五九农场一、二分场工会。八五九农场工会建于1957年,其所属分场和生产队均建立了工会组织。
1958年底,虎饶县八五九人民公社成立后,根据全国总工会文件精神,牡丹江农垦局决定在农场停止工会活动。
1964年3月农场体制改变,饶河农场成立。同时建立工会组织。
1965年,电影队、广播站为工会辖属。
1967年农场“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工会工作停止。
1969年22团成立,取消了工会组织。
1979年春,重新成立工会筹建小组。6月召开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并成立女工工作委员会,妇联与工会合属办合。同时工会配专职会计、出纳,进行独立核算。
1964年工会主席赵世泽。
1965年工会主席刘玉键。
1979年工会主席张德学。
1984年工会主席陈传敏。
二、组织状况
1964年,饶河农场工会成立,有基层工会8个,工会会员663人。
1979年,恢复组建工作,建基层工会49个,工会会员2676人。
1985年底,基层工会组织发展为58个,工会会员5128人。
三、会员代表大会
(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1964年秋,饶河农场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饶河农场小俱乐部召开。赵世泽同志作了工会工作报告。
(二)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
1979年9月6日于饶河农场召开了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共15人。张德学同志作了《农场工会恢复组建工作的报告》。会议向全场工会会员发出了《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为四化作贡献》的倡议。大会推荐了33名工会委员的候选人。用差额选举的办法,选出21名同志为饶河农场第二届工会委员会委员。9月8日,举行第二届工会委员会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张德学、陈传敏、付业枝、刘世举、刘建文、乔崇礼、张广全为常委委员,选举张德学为工会主席。
四、职工代表大会
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
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于1964年秋天在饶河农场小俱乐部召开。场长周传芳向大会作了农场工作报告,工会主席赵世泽作了工会工作报告。这次大会是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同时召开的,名曰《饶河农场第一届双代会》。大会向全场职工发出“开展每斤粮降低两分钱,每亩地增产十斤粮,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
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
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于1981年3月11日至13日在场部召开。参加会议的职工代表239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代表117人。大会的主要日程是:听取和审议场长张超所做的农场工作报告;表彰和奖励1980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会树立简元谷、杨希铎等十名同志为农场先进标兵。
第二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1982年2月23日在场部召开了第二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288人,其中临时工代表27人。大会推选了史瑞轩、张超、李维常、李英林、肖臣、李松波、张德学、陈传敏、郑文汉、王尔丰、刘德智、杨满书、满泽海、徐景祥、赵秋柱、韩敬远、王史玉、杨瑞欣、邵元兴、石永君、刘佳胜、兰永久、简元谷、杨希铎、崔淑兰、李淑珍、吕连序、于学嫒、潘天佑、腾秀珍、刘水言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大会的主要日程有:(一)场长张超向大会做了农场工作报告;(二)工会副主席陈传敏向大会做了工会工作报告;(三)副场长李英林向大会做了1983年《经济责任方案的报告》。民主评议干部是这次大会的新内容。党委书记代表场领导班子向大会表态,动员职工代表要大胆认真地对领导班子进行评议。评议的主要对象是场领导班子,包括书记、场长、副场长、工会主席、总工程师、总农艺师。评议要求按干部的标准,按准则的要求,力求优点、缺点都讲透。这次大会代表以背靠背的方法,对场领导班子提出了164条评议意见,其中优点提了84条,缺点提了73条。会后场领导班子对职工代表的意见进行了检查对照。
第三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第三届第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于1983年7月13日在场部召开。到会代表258人,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听取和审议农场半年工作总结和1983年麦收工作方案。
根据大会主席团提名,大会一致同意成立四个工作委员会:
(一)执行决议情况检查监督委员会;
(二)经济监督委员会;
(三)生活福利委员会;
(四)政工评议录用人员招考委员会。
这次大会号召全场职工、家属动员起来,团结—致,艰苦奋斗,奋战十五天,夺取小麦总产600万斤,盈利600万元。
第三届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
第三届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于1983年12月9日在场部召开。会议传达了国发(83)65号和省政发(83)95号文件精神。审议和通过了《饶河农场1983年企业职工调资方案》。
第三届第四次职工代表大会于1984年4月4日在场部召开。参加会议的职工代表254人。大会主要有六项议程:
(一)听取和审议了场长王尔丰同志所做的《以改革精神,迎接新挑战,努力开创农场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二)审议和通过了农场《1984年经营承包责任制方案》;
(三)审议了饶河农场文明队、单位条件;
(四)通过了农场《建设文明队,文明单位的规划》;
(五)农场成立文明队建设活动委员会。主任1人,副主任5人,委员18人,下设办公室。
按规划要求全场1984年15个队级单位19个科室,建成文明单位。1985年有28个队级单位,7个科室建成文明单位。1986年有8个队级单位建成文明队。全场3年(至1986年)建成文明场。
(六)对场领导班子进行了民主评议。
第三届第五次职工代表大会
饶河农场第三届第五次职工代表大会于1984年8月29日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议程有:
(一)审议农场工作报告;
(二)审议农场《1985年经济责任制方案》;
(三)审议《农场机关体制改革方案》;
(四)审议《职工住宅制度改革的方案》。
关于《机关体制改革方案》规定,改革后的机关共分政工口14人,政权口22人,经营口29人,机关人员共计65人,减员30%。《方案》还规定生产队干部只设队长,支书二人,为农场派出人员,生产队会计、出纳为农场财务核算中心派出人员。
关于在《职工住宅制度改革方案》,争论意见较大。大会认为《方案》还有部分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修改、充实和完善,大会责成农场行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细则。
第三届第六次职工代表大会
第三届第六次职工代表大会于1985年9月24日于农场职工之家召开。到会职工代表188人,大会主要内容有:(一)听取和审议了场长王尔丰同志所做的农场工作报告;(二)听取和审议关于加强社会治安,搞好综合治理工作的报告;(三)审议和通过了《职工劳保医药费改革的方案》;(四)评议农场领导干部。大会期间,三队队长张宝胜同志向大会做了《抓好主业,搞好付业,兴办队办工业》情况的汇报。会议期间组织职工代表视察了三队、廿四队、一队职工家庭农场的状况以及视察了蛤蟆河农田水利工程,七队农垦项目点的建设情况。
第三届第七次职工代表大会
第三届第七次职工代表大会于1986年4月2日于农场职工之家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有:(一)听取和审议农场工作报告;(二)审议和通过《饶河农场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在这次大会的预备会议上,党委书记郑文汉同志代表农场党委提出:为充分发挥职代会和工会在企业民主管理中的作用,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将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时召开,试行职代会同工代会的“四结合”的新型民主管理体系。即职代会与会员代表相结合,职代会常任主席同工会委员会相结合,职代会的专门工作委员会同工会的各部办相结合。职代会的代表同会员代表相结合。为加强工会的工作,工会成立两部、一办、一委,即组织宣传部,生产生活部、女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真正做到党、政、工三加强。
五、职工福利
职工福利是保障职工的身体,生活和促进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会有专职职工福利干事,配合劳资部门贯彻劳保条例,使职工利益不受侵犯。从1980~1985年有30名工人、26名干部、8名科技人员、6名劳动模范到兴城、河北赤城、青岛、威海、大连、龙王庙、五大连池、齐齐哈尔、黄山、北戴河、太湖等地疗养。
对职工困难补助,每年2~3次讨论对生活困难的职工进行补助。50元以上由工会支付。50元以下基层工会直接处理。1986年末共支付补助金7,780.00元。
六、劳动竞赛
建场初期,工会就把开展劳动竞赛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1958年在割草,砍树条、人工点播大豆等项生产活动中开展了竞赛。60年代初,工会还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大豆姑娘班的竞赛活动;还组织飞刀手赛;在机务人员中“红旗包车组”、“满出勤,高工效、优质量、满负荷、低消耗,保安全”先进机车组的竞赛。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建场初期生产建设的发展。这一时的劳动竞赛活动,也受浮夸风的影响,召开全场生产运动会,搞了“放卫星”、“拔白旗”、“插红旗”、“反右倾”、“连轴转”。
1979年恢复工会以后,更明确地把开展劳动竞赛作为工会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农场成立了劳动竞赛委员会。包括场党、政工负责人和有关部门领导。工会为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工作。主要抓了四项工作:一、根据中心工作制定竞赛方案;二、进行竞赛教育,协助行政组织实施;三、检查评比,成绩公布;四、表彰先进,总结经验。
每逢行政布置每次重大生产活动,工会围绕生产中心布置开展劳动竞赛。农业种、管、收几大季节,组织开展了优胜生产队、优胜食堂、优胜晒场、先进车组等竞赛。1980年以后竞赛范围扩大到排水、农田建设、翻地、开荒、冬检、冬季采伐等项生产活动,以后又发展到商业。服务、卫生、饮食、锅炉安全生产以及公路维修、粮食上交等项工作,都有场工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竞赛方案,组织竞赛活动,评比检查,表彰先进。
针对生产薄弱环节开展竞赛活动。1979、1980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机务力量受到削弱,农场开展了“机务作业标准化”竞赛。按管局下发的《机务管理标准化方案》的竞赛条件,开展了机车机务队之间的竞赛活动。场劳动竞赛委员会十个“特别能战斗”的包车组,由农场发给了流动红旗,照相上了光荣榜。1982年底全场有225个包车组被评为机务管理标准化包车组,占机车组总数的65%,经管局检查验收有20个生产队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针对农场管理粗放浪费耕地现象;1983年全场开展了“种满、种严种好枕地,保全苗”的劳动竞赛。针对我场土地的利用现状,工会组织群众算了三笔帐:一是耕地没有种满、种严、耕作不到头、不到边、重播、漏播、缺苗、断条约占耕地总面积5%;二是枕地耕作粗放,严重减产;三是保苗株数不够足。以上三项合计,等于每年少种2~3万亩土地。场劳动竞赛委员会下发了《种满、种严、种好枕地,保全苗》的劳动竞赛方案。号召全场职工珍惜土地,向地头地边要粮,向“天窗”要粮,向断条要粮、枕地要粮,向每平方米土地要粮,生产队长、技术员到每个机务人员,都目标明确,责任清楚。苗期农场组织各工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技术员、统计员、队干部、机关干部共140人,用三天时间,逐个生产队、逐个地号、逐个作物全面进行评比检查。其中: 1队、2队、3队、6队、9队、14队、19队被评为先进标兵,还选出了8名先进生产队长,11名先进副队长,7名先进技术员。经农场专业部门考核鉴定,认为竞赛活动的开展,全场多播出15,000亩土地,豆产超过1800吨,增加经济效益70万元以上。1983年场劳动竞赛委员会被管局评为优秀集体。
在七队国际项目开发会战中,对42个机车组织开展了优质、高效、节能、安全为中心内容的竞赛活动。17人被评为优秀开荒队员,42人荣立三等功,15个机车组被评为先进集体,在两个月时间里突击开荒30,600亩,耕地55,000个作业亩,使开荒项目点初具规模,形成了生产能力。
在开展劳动竞赛的同时,工会协同农场生产、技术、科技等部门,开展了群众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1986年工会、科技科一道,向全场具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同志送去了《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征集表》,共收回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项目120份,有力的促进了全场各项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