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妇女

第三节 妇女


   
  一、机构沿革
  饶河农场前身为八五九总场的一分场和二分场。1956年铁道兵战士初进荒原,仍以军队编制,无妇女组织。1958年场县合并,总场政治部统管党群工作,妇女联合会隶属政治部,分场设妇女工作委员会,有妇女助理员1人,隶属政治处领导,负责分场妇女工作。1964年一、二分场合并,成立饶河农场,妇女工作隶属工会,设女工干事,各生产队有妇女委员会进行日常工作。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停止活动。1968年组建廿二团,按部队建制,兵团不设妇女组织,由组织股一名干事具体抓妇女工作。
  1975年农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各地一律恢复妇女组织的指示和兵团党字(1975)第465号文件通知精神,团党委下发了团党字(1975)第126号文件,恢复了妇联组织,并召开团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会后,各基层连队相继成立了“妇女委员会”;妇委会主任由女副指导员或女副连长担任。一营部妇女工作由女副教导员孙慧珠同志兼任。二营部由姚桂荣同志兼任。
  1978年至1980年,恢复了妇女工作,隶属于工会,成立妇联,与工会合并办公,因此生产队级的妇女委员会主任多数由生产队工会女工委员担任。
  1983年至1984年,妇联工作由工会女工干事负责,统管全场妇女工作。
  1985年妇联组织又重新独立,并配备了专职的妇女干事。生产队级建立了51个妇委会组织。
  1958年妇女主任崔淑芝,副主任葛秀珍、付式敏,一分场妇女助理员桂卢英,二分场妇女助理员张淑珍。
  1964年妇女干事段小霞。
  1976年妇女主任方菱菱,副主任姜卫红。
  1980年妇女主任王月英,副主任辛淑秀。
  1985年妇女主任尚丽华。
  二、代表大会
  第一届代表大会
  1976年1月13日至15日,廿二团召开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麦135人。学习了毛主席有关妇女工作论述和元旦社论,方菱菱对妇女工作总结发言,并介绍了典型经验和选举团首届妇女联合委员会委员30名,常委9名,主任、副主任1名。
  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
  1980年11月27日至29日召开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155人,大会主要:
  1、听取上届妇女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总结交流五年来妇女工作经验,明确今后妇女工作的方针、任务。
  2、学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全国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文件和省第五次妇代会文件。
  3、选举产生农场第二届妇女工作委员会。
  委员13人,主任、副主任务1人。学习委员1人,宣传委员2人,组织委员1人,生产委员1人,妇幼保健2人,福利委员2人,调解委员2人。
  1975年3月8日,纪念“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六十周年时,廿二团召开了第一次先进妇女代表大会。
  (一)团党委委员姚桂荣向大会致开幕词。
  (二)政治处主任李松波作了题为《充分发挥革命妇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半边天”作用,为实现党的各项战斗任务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
  (三)团党委授予十四连家属排和二连罗永玲为先进妇女集体和先进妇女光荣称号。
  (四)第一次先进妇女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向全团妇女发出了倡议书。
  三、妇女工作
  1956年、1958年随转业军人来场的家属和1959年山东支边女青年、1966年复转军人的家属及1968年五大城市的女知识青年来场,农场妇女队伍逐渐形成。
  1976年,廿二团妇联成立后,主要抓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托幼园;二是组织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三是配合有关部门抓好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宣传教育工作。
  1980年,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后,主要抓七项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妇女为振兴农场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广开生产门路,勤劳致富,大搞家庭付业,增加家庭收入;二是继续抓好托幼组织建设;三是对全场全面开展了“三八”红旗(集体)手和“十好妇委会”竞赛活动;四是进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宣传教育,做到妇女的信访工作;五是在文明建设中开展争创“五好家庭”活动;六是每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搞庆祝活动;七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向社会进行宣传教育,要求为孩子们办实事进行资助和捐献活动.
  截止1985年全场成年妇女3,900人,女职工1,835人;女党员97人;女干部178人(其中女教师58人;女医务人员55人;女科技人员33人)。她们分布在农场各行各业,成为农场各项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一)荒原上建功立业的妇女
  建场初期大批有志女大学生、女青年投身农垦事业,如红军烈士的女儿罗永玲满腔热情,毅然离开舒适的生活环境来到了“北大荒”;战天斗地,女拖拉机手宋显芝,被铁道兵农垦局党委授予“先进标兵”称号,以杨桂玉同志为车长的C—80拖拉机包车组被评为省“三八”红旗包车组;C—80拖拉机“三八”包车组副驾驶员高颜敏被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标兵称号,荣获劳模奖章;宋显芝被牡丹江农垦局妇联、中共虎饶县委员会授予“三八”红旗手和“五好党员”称号。
  (二)农场发展建设中的妇女
  农场妇女受1960年精减职工影响,女职工比数是较少的,多数成为家属或临时工,但她们仍然担负起农场生产建设中一切工作。她们自行组织家属排(队)独立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多次自然灾害面前,她们亦显示出妇女的力量,和男职工一起,抢种、抢收,赢得了农业好收成,为农场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从1968年到1976年兵团组建以来,全团有206名妇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714名妇女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有86名妇女被提拔为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有131名妇女选送进入了大学,有2位妇女为人民立了功,有186名妇女被评为团先进生产(工作)者。
  哈尔滨女知识青年姚桂荣,1974年三师党委树立为“坚持乡村干革命的标兵”,并被提拔为廿二团副政委、兵团副政委、总局副局长。现任农垦总局工会副主席。十四连家属排排长于学媛,1981年被总局授予“特种劳动模范”。
  在焊接我团自制一百五十吨自动驳船时,一营修配所政治指导员,上海女知识青年周介静,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出色地完成了大船焊接任务,荣立三等功。1974年光荣地出席了省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廿一连炊事员沈怀娥、商业连营业员王淑珍1979年出席管局劳模大会,并被红管局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妇女
  七十年代后期,在全场各条战线上开展了“三八”红旗竞赛活动和“五好家庭”活动。组织发动妇女参加“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妇女们在治理脏、乱、差,清理垃圾、植树、种花、美化环境等文明队建设活动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生产队建立了“三八”卫生责任区。
  1979年,农场工会女工委员会开展”五好家庭”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通过开展“五好家庭”活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妇女精神面貌的改变,涌现出许多民主和睦的好家庭,孝敬公婆的好媳妇,教子有方的好妈妈,受人尊敬的好婆婆,体贴妻子的好丈夫,受人称赞的好女婿。其中有全国妇联表彰和省妇联命名的“五好家庭”1户;总局命名的五好家庭6户;管局命名的文明家庭标兵4户、“五好家庭”8户;农场评为“五好家庭”822户。其中“五好家庭”标兵116户。
  四、托幼工作
  农场托儿所在1966年以前有农忙托儿所,场部地区除找人看外(因当时场部设在饶河镇),机关的孩子直接送县政府幼儿园。
  1967年至1973年,托幼工作由各生产队自行组织,费用由入托儿童家长负担标准费,不足部分进行补贴,从公益金中支出。场部地区所在单位组织自办临时托儿所,未成立幼儿园。
  1974年各队托儿所分三种:一是连队办所;二是家属办所;三是连队与家属排合办。
  1974年至1984年,农场的幼儿保育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管局幼儿教育学习班结束之后,各连队的幼儿教育逐步走上轨道。五连托儿所将连队最好的房子作托儿所,并分了大、中、小三个班,按幼儿教育大纲的要求,保育员对不同年龄的儿册进行启蒙教育,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孩子的入托率达到了98%,女职工的出勤率达到95%以上,受到管局工会的表扬,并授予刘秀萍同志为优秀保育员。在1982年场工会对幼儿园、所进行检查评比,并且奖励了五连、十连托儿所和场直托儿所脚踏风琴各一台。
  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1979)73号文件精神,本场成立了少儿工作委员会。
  主任:李维常(副书记) 副主任:张 林(党委常委副场长)
  委员:孙教民(组织部副部长)  满泽海(团委书记)
  龚宗涤(文教科副科长) 陈传敏(工会副主席)
  刘士举(劳资科副科长) 宋 玖(粮食科科长)
  丁作勤(场办主任)   张光全(计财科副科长)
  胡建山(商业科副科长) 刘建文(基建科科长)
  李金臣(卫生科助理员)
  1983年因人员调动,作了进一步调整,调整后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成员如下:
  主任:张 超  副主任:满泽海
  委员:丁作勤、郑文汉、孙教民、陈传敏、付戈、李殿君、杨信义、宋玖、魏克俭、冯庆绂、胡建山、张光全。
  办公室主任:陈传敏  工作人员:尚丽华
  农场托幼事业到1983年底,有托幼园所34个,入托儿童达537名,保教、保育人员49名。
  1984年至1985年,因家属和妇女们以搞家庭副业为主,家庭劳动时间长,托儿所入托儿童有所减少,多数连队没有长期托儿所,只有农忙托儿所。
  农场在1979年底,投资了10万余元,建立了一座627.5平方米面积的场直中心托儿所。1982年3月1日正式接收儿童入托。当时工作人员是15人,入托儿童45人。儿童根据年龄特点分为大、中(两个班)、小、婴儿五个班。四个班儿童全部日托。托儿所设有食堂,并购有电冰箱等设备。是一个较完整的托儿所。
  1984年,根据教育体系的改革,实现系统化教育,托儿所改为欣城幼儿园。
  从1983年开始对幼儿开展了音乐、体育、语言、美工、常识、计算等六科教学。1984年配备了一名专职保健医护人员,建立了保健室,制定了符合科学育儿要求的保健制度,定期身体检查。该园的幼儿营养,食堂用科学配方缮食。1984年幼儿园还先后派人到管局、八五三农场六分场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1985年有两名幼教老师考入哈市幼儿师范学校,进行专科业务培训。
  1985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编排文艺节目,为场直地区的家长们演出,并召开体育运动会,受到家长的好评。到1985年底,场直幼儿园被管局验收为“一类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