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初等教育

第三节 初等教育


   
  建场初,每队约2~3名学生,附近有村屯可送其上学。无村屯者从职工中选出教师,在炕头摆上桌子,坐在炕上读书。1960年在西通办起第一所小学,1个班、1名女教师于××。学制为四、二分段。学校设备简陋,生活艰苦。房子是用柳条编织的,有时无粉笔,教师在白纸上用铅笔写字,然后学生传纸认字。1961年一队、二队分别成立小学;1964年三队、五队、十四队又建立小学;1965年在王家店建制材厂小学,全场共有小学7所,学生240人,教师15人。
  1964年春,饶河农场成立,教育走向正规,每日上六节课,使用黑龙江编教材,学生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并给一队小学盖了150平方米砖瓦结构校舍,这也是饶河农场第一栋砖瓦结构房屋。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学校教学受到冲击,在“停课闹革命”声浪中,被迫以语录代课本,以兼学别样代替课堂教学。学制改为三、二分段。
  1969年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团部从饶河迁至楛矢山下,同时创办了工三小学,刘景春任校长。1971年秋改称中心校,温志贤任校长。西通中学迁至场部与中心小学合校改称团直小学,支部书记陈玉琢随中学来团任政治指导员,胡延和任校长,温志贤任副校长。同年秋学校进驻工宣队、军宣队。教学以政治统率一切,实行开门办学,以劳动代替教学,学校有劳动基地、试验田,种植向日葵、蓖麻、马铃薯、窝瓜、玉米等,其收入作教育经费。政治上狠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提出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工具。同时聘请校外辅导员,频繁组织劳动,开故事会、文娱演出会,迎送芒果,迎送首长视察等等活动。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取消了升留级和闭卷考试制度,全班升级制,教学也无人敢抓。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教育恢复正常秩序。同年场部向西扩建,小学(下伸点)1~6年各迁出一半随场部迁往新址。一中自己盖校舍320平方米,二中盖校舍500平方米(小学带帽中学)。
  1979年在场直山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小学集中识字课本,1980年全场一年级试行实验教材,共26个班,由于教师未能集中培训学习,教学效果欠佳,给学生转学和升级造成很大困难。1982年停止试验教学。3月中、小学分家,场直小学校长温志贤。
  1983年7月场直小学校长赵敏,教导主任兰桂英,10月成立小学教研组(两名教研员,温志贤兼组长)。教研组成立后,对小学教师进行过关辅导、基本功训练。一节课会讲、观摩教学等活动,并分片深入各队小学进行听课指导,每周出版一期教学通讯,使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得到很大提高。小学教师过关考试,数学百分之百过关,语文尚有6人未能过关。学制由三、二分段改为四、二分段。
  1984年8月任吴延臣为小学教研组组长。10月开始全场教育检查。
  1985年老场部小学并入新场部小学,场部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搞注音识字。第一个教师节,评出场级优秀教师西通小学张玉霞、十六队小学曹玉兰;优秀班主任:场直小学迟雅珍、五队小学隋京俊;先进个人十八名;小学教研室为先进集体。全场有小学27所,教师94人,学生1,695人,有46名教师在饶河县参加中师函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