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等教育 一、中学教育
1965年以前场部没有中学,农场职工子女,在饶河县中学或回原籍就读。
1966年秋,在西通建立农场第一所中学,有初中一、二年级50多名学生,校长杨明孝,指导员王元礼。全校师生自己动手自制桌椅,自己开荒种莱,解决食堂用莱。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秋成立造反组织——小八路造反团,同时解放军进驻学校,对教育革命“把关定向”开始支持造反派,校长杨明孝被打成“走资派”,支书王元礼被打成“叛徒”。教学瘫痪。
1971年在饶河片24队建立一中。校长杨明孝,指导员陈鹏。
1972年西通中学迁入场部与小学合校,六、七、八、九四个年级。一中迁入饶河镇内一营加工厂。学制为五、二、二分段。学校开始抓教育回潮,学生掀起反教育回潮,批判“师道遵严”。此景持续两年之久。
1973年选拔部分知识青年调入学校,充实教师队伍。但政治主导一切,教学受到冲击。因边境紧张,一中由饶河镇迁至24队。
1974年在六队小学建起二中,校长吕绍森,一个班,30多名学生。教师学生自己做饭,半天上课,半天参加劳动。场部中学高中毕业班学工学农,请师傅组装电瓶,收入二千多元。场中调入校长胡延和,温志贤任副校长,主管后勤和小学部。
从1971年~1974年受“交白卷英雄”张铁生和“反潮流小将”黄帅之影响,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反潮流有理”,因此造成教师不敢抓教学。贫下中农代表进校后又聘请校外辅导员,组织大量劳动。对教师提出与工人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每年夏锄秋收两季学生下队劳动竟达一个半月之久,以劳代学。并且开展“批林批孔”,抓教学视为复辟、倒退,开展革命大批判。
1975至1976年各校推广朝阳农学院经验,提出“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工具”、“走出去、请进来”,执行开门办学办针,使刚刚建立起来的教学秩序又一次被打乱。对文娱活动、政治宣传非常重视,组织了三百人合唱队。卫生班排练大型话剧“风华正茂”。当时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方法,教学采取分段教学,一科课程在半个月时间内全部讲完。除高中班外,又开设了农机班、卫生班和会计班,毕业后解决了农场专业人员不足的困难。学生中“读书无用论”仍未得到解决,教师不敢大胆管理,学生学习质量偏低。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教学秩序好转,6月贫下中农代表离校。教学按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开始有章可循。年底任李永胜为校长。
1978年学制由9年一贯制改为10年一贯制。五、三、二分段。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鼓舞下,中学开展了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活动。6月支部书记郭永程到任。9月在西通小学建立初中班(小学带帽中学)。
1979年11月场中由楛矢山脚下搬至新场部,中小学一套领导班子。校长李永胜,支部书记郭永程,教导主任籍铁民,副校长温志贤(负责小学部),后勤副校长汪华平。
1980年为提高教学质量,各校抓“双基”教学。场中开展以老带新,举办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进行教案展览,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在教师中开展教师互相听课,进行讲评。教导主任年底对教师进行考核登记。初一有一个班连续1.5年全班各科平均分数为83分以上,是建场以来第一次。高中毕业生有4人考入大专。本年送出3名教师培训(语文、物理、政治)。
1981年9月场中和二中设职业高中班各一个。红管局农机校大专班3名毕业生分配来农场中学。各校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一中由24队搬至一队,由一队管理。
1982年春场部中小学分治。中学食堂评为模范食堂。场中和二中职高班到职业中学就学。本年无高三班,也未办高考辅导班。三中学生合并到场中就读。
1983年8月初中高考有3人录取,8人考入管局重点高中。9月张厂维任场中校长,代君勤任支部书记。教材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1月开始从友谊农场招聘教师中挑选信件进行招聘。尹继森任一中校长。
1984年初李文生代校长。8月刘愈之聘为校长(临时工合同一年),工资为60.50元(原工资42元),李友院任支部书记。高中毕业生有3名考入中专,无初三毕业生。1981年送出培训3名教师相继调走。为解决学生宿舍。机关将大楼给场部中学当女宿舍。
1985年初,在小学教研组基础上成立中学教研室。高考有一人考入大专,二人考入中专。高三教师、校长、主任拿80、70元不等之奖金,初三教师去哈市旅游。8月尚丽华任支部书记。9月一中合并场中,饶河农场只一所中学。第一个教师节报省优秀教师夏秀丹(86年调出)、管局级五好教师1人,场直中学食堂评为管局先进单位。
1986年支部书记调出。9月冷京夫任校长。高考无人被录取。
中等教育培养之人材,乃为高等教育之所用或为本地之建设增添有生力量:中等教育之好坏,也直接影响农场职工的安定情绪。人的全面发展是他的全部生活和活动的结果,不是学校阶段所能完成的。但教育毕竟起着极大的作用,个人的发展,必须依靠学校打好基础。
二、职业教育
1981年根据上级指示成立职业高中。9月1日正式开学。校长王庆,有教师12人。招收高中毕业尚未分配的青年考试入学,共154人,只开专业课,学制为1年,师资班26人,土木建筑班41人,两个农机班87人。师资班开学即到连队学习,利用假期进行辅导讲课,并招收初中班毕业学生113人(1982年3月由场中和二中转来的职高班学生),分两个农机班,学制为3年,第一年学基础课,第二、三年学专业课。
1982年5月毕业生开始去生产队实习,7月毕业154人。除师资班统交劳资科予以分配。师资班由文教科分配工作。9月招收高中毕业生39人,农学专业,两个班,学制一年,并招收初中毕业生101人,成立两个农机班,学制为三年。8月校长李永胜,支部书记周洪信。为农机班学生实习,调入28小型车和东方红54各一台。
1983年7月毕业两个农机班84人,由劳资科统一分配。9月招收初中毕业生133人,学制为3年,农学班45人,农机班46人、林学班42人。场部毕业生集中去15队,9队实习,家居生产队的学生回本队实习。
1984年7月,1981年招收农机班学生毕业119人,因初中无毕业生而未招生。同年开展警校共建文明校活动,学生纪律稍有好转,但打架斗欧也时有发生。支书调出,苏少玉代副校长。28小型车和拖拉机全部调走。
1985年7月两个农机班毕业94人。招生两个班119人,农学班59人,农机班60人,学制为二年。9月徐景华代副校长,并每月给班主任补贴七元,支部书记颜高林,教导主任安歌今。共有教师21名。
职业教育教学本应与实践课紧密结合,而职业高中教学理论与实际脱节,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有随意性。学生毕业后虽有部分干本专业,但技术水平较低。农学班无试验田,既不能亲手种植,又不能下队观察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又不全面,专业设置也应与分配工作相结合,不能无目的办班。因此应从实际入手,这也是改变职业高中面貌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才能成为农场建设的后备力量。
附:饶河农场中、小学基本情况表
饶河农场中、小学基本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