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
第四章 卫生
第二节 医疗
建场前本场区域内无医疗单位。建场后虽有第52预备医院,但因当时条件所限,分场只有卫生所。一分场卫生所设在饶河。只一名医生,一名收款员兼药剂员,一名护士。房舍简陋,无住院床位。其设备只有一台显微镜和简单的手术器械。赵爱华医生去后偶做血、尿、便三大常规检验。
西通卫生所初建时,在江边的马架子里,可坐屋观天。1962年搬至地窨子里。1964年称西通卫生所,设备简陋,只能解决伤风感冒和一般包扎的简单医治。病情稍微复杂,就只好送饶河或外地医治。对于紧急病号,外送也很困难,西通地区偏僻,无公路,只好用马爬犁沿日本鬼子侵占东北时所建简易公路行走,年久无路影可觅。1965年有一出血热病人,用马车送往饶河,行走一天才到饶河县三人班公社,天黑无法辨认道路,待第二天送往饶河时,途中病人已停止了呼吸。
1969年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在西通建立廿二团卫生队,有内、外、妇科。住院部有14张床位,医疗设备初具规模,有50毫安×光机、显微镜和一般手术器械。
1970年卫生队由西通搬至现在场部,当时医院房屋除施工人员外,全体医护人员都参加盖房,边施工,边医疗,边搬迁,至十月正式开诊。门诊设有内、外、妇、儿、五官、口腔、中医和理疗等科,并有化验室,200mAX光机、心电室、手术室;住院部有40张床位,并配有救护车一台。医疗服务质量逐年有所提高,象心肌梗塞、脑卒中、胃大部切除、子宫全切术、中毒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流脑的抢救、椎管探查术、肝破裂、胸、脑、椎伤的手术抢救,出生仅24小时的新生儿先天性脑膨术的手术,能较成功的完成。
每一生产队都有卫生室,配1~2名卫生员,备有常规药品,处理常见病和卫生防疫工作。
农场的医疗,以防为主,每年春、秋季进行卫生大检查,宣传医疗卫生常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984年以前农场干部、职工享受免费医疗,直系亲属享受半费医疗。干部、职工及直系亲属去外地就医,经医院同意,持转院证明去指定医院治疗,方可报销药费,私自买药求医,一律不予报销。自1985年农场进行医疗经费的改革,凡享受劳保、药费医疗待遇的人员,每人每年核定药费18元,超标者分别按工龄长短,是否为老干部,科技人员等报销95%、90%、80%……不等,也有的单位报100%。从1985年开始独生子女药费50%报销。亲属、子弟药费不予报销。
生产队卫生室一律到医院领取药品,职工看病取药进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