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质生活
第一节 物质生活
建场时,住草窝棚、地窨子、马架子、大泥叉墙和用草泥挂拉哈房,以后是上下墙半面砖中间是土坯的两结合房,随之也建部分砖房。由于八五九农场几经大的变动,加上对“以粮为纲”方针的重要,忽视了职工生活中的基本建设。而成立饶河农场后,场部又多次搬迁最后搬至楛矢山脚下,盖临时战备房,虽然当时住进居民,但因基础浅至今房舍已倒塌所剩无几,给农场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给职工住房造成很大困难。
1964年建场以前,无砖瓦结构家属房,直到1969年初场部搬至楛矢山脚下,有58户住上砖瓦房。三中全会以后直到1985年,全场建筑总面积229,949平方米,砖瓦结构建筑面积201,046平方米,其中居民住宅85,147平方米,有2,295户住进砖房,尚有852户住土房。房内全无暖气设备,只有个别户自己安装土暖气。部分队和场部已有自来水。
建场初全场只有几十台收音机,家俱摆设除携带行装外,个别家有两个皮箱子或木箱子。到1985年全场住户拥有电视机2,284台(其中彩电251台),收音机2,845台,收录机1,257台,电唱机30台(落地式收音机带电唱机),录放机757台,缝纫机1,969台,洗衣机653台,电冰箱一台,电扇60台,手表5,205块,钟表1,594块,自行车2,860辆,轻骑49台,摩托车8台,照相机26架,双人沙发852个,单人沙发l,648个,大衣柜2,338个,写字台2,424个,五斗厨721个,高低柜723个,组合柜194组,双人沙发床124个,平均每户有九样之多,虽然如此,但有的老铁兵也只有一张写字台,一个立柜而已。
随着职工生活不断提高,在市场商品的需求上,不仅要求式样新颖,而且对质量要求也更严格了。
饮食上,建场到1964年,粗粮有高粱米、玉米面、玉米楂子和小米,占主食的20%。细粮有大米、白面,占主食的80%。
1964年以后,粗粮很少供应,其原因粗粮倒挂费用太大,以玉米为例,玉米外售价0.16~0.19斤/元,而玉米面或大、小楂子供应价仅0.09斤/元,这些差价均由农场负担,故不愿加工供应。有时连续几年不供应。近几年所供应小楂子和玉米面都是从农村换来的,每户只供应十几斤。大米除自己生产外,从外地购进一部分,每人一次年供给廿几斤,均按半议价供应,一年可供应2~3次。最高价达0.55斤/市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副食除自种房前屋后园子各种蔬菜自用外,生产队种植秋莱,供应市场需要,灾年只好靠外购。猪肉,生猪集体个人饲养供市场需要,随时都可买到。各种鱼类市场有零售,1965年以前三寸来长小鱼最贵则8分钱一斤,乌苏里江的鲑鱼(俗称大马哈)味美,一般做刹生鱼吃,鱼籽跟鱼肝油丸一样,呈桔黄色,营养价值极高,一般都用来招待贵客。象三花、五罗、挠力河的鲫鱼,不但味道鲜,而营养价值也很高,尤其是刚打上之鲜鱼,就地用乌苏里江水,加盐煮食,味道极鲜,饱餐一顿比平时在餐馆里吃的各种做法都香。鸡蛋都是自产自食,因为全场人员来自廿七个省市自治区,南方人愿吃松花蛋,蛋饺,北方人愿吃合包鸡蛋、咸蛋。海洋鱼类除干鱼外,冬季运进带鱼、海带、虾之类,市场都有零售。在物资供应上一般来说尚可满足需要。
经济收入。1959年职工月平均收入31.20元。经过几次工资调整,到1969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4.15元。到1985年底,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8.29元。廿六年来职工工资增长一倍以上。以前职工工资虽然每月三十几元,但物质上没现在多样,价格也比现在便宜,况且商业也无现在发达,买一件东西要走几十里荒路,不是急需也就不去购买了。各种蔬菜以一般自种自食为主。所以尽管三十几元工资,维持五口之家,生活还过得去。
廿六年来工资虽然增长一倍以上,但由于运输线长,各类物资价格都高于内地,生活较前之提高,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家庭中劳力以各种方式就业增加收入的缘故。
银行存款(数字由银行提供)。1979年前已无据可查。1979年全场有户1,474户,总人口10,216人,银行存款95万元,平均每户存款658元,人均存款92.9元。到1985年,银行存款334万元,平均每户存款1,061.32元,人均存款277.12元,7年人均存款提高近三倍。
从建场到1985年,廿六年职工从低消耗的物质生活逐步向高级方向发展。三中全会后,允许发展副业,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科技人员大都搬到科技新房,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购买力已大为提高,从1985年起,职工生活已向高收入,高销费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