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服饰
  日本人占领东北时,在“勤劳奉仕”的政策下,农民交粮卖给黑白粗布,东北农民大多数以黑白粗布为衣,夏则白衣冬则黑,已成为人民习惯穿着。原示范农场的男工人尤其以山东籍的工人为主体,在东北多年,多穿手工缝制的中便装对襟上衣和上腰的便服裤子,夏季为白色,秋冬季节以黑色为主,而妇女则穿带大襟的上衣和便服裤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年青者喜印花布,夏季为细花布。也有穿大花肥裤脚的便服裤子的习惯。鞋子,夏秋两季多数穿自制布底、布帮的便鞋,也有以废汽车轮胎作底或以再生橡胶底的胶底鞋。春冬季外出干活大都穿以自制的皮靰鞡,添以靰鞡草。头载狗皮帽子或貉皮帽子等,以驱严寒。政府工作人员也有穿制服的。女式多为灰色列宁服,男式为灰色“干部服”——中山装。
  大批转业官兵的到来,促进了农场内服饰的变革。原农场的工人们纷纷仿照军服式样。做成草绿色军便服,而转业官兵为了适应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也有受环境影响学当时农场工人的样子,穿起大黑棉袄,大皮靰鞡的,以抗寒冷。
  1960年至1962年,我国遭受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实,农场工人的生活更为艰苦。资金紧张、布匹奇缺,场内“工人穿衣、穿鞋要靠供给,而且是供不应求。所以这时无论是颜色,还是式样,都是青一色”的。由于劳动艰苦,穿山越岭,军官们的黄色军棉大衣都被扯破,而没有同色布料缝补,以黑布打补丁,形象令人十分可笑。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人们以穿着草绿色,摩仿解放军,不分秋夏春冬,要头期“军帽”,腰束“武装带”,以示庄严威武,有时甚至男女难,莫辩老少。
  1968年以后,城市的大批青年陆续来场。同时带来了城市人的一些生活习惯,但因为是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大部分人在穿着上是不敢有“越轨”行为。这一时期基本保持了文革期间服饰的特点“黄一色”的兵团战士服仍占服装式样的统治地位。也有为数不多的城市知识青年穿瘦腿裤,“火箭”式尖皮鞋的,这在当时是异举。发式:少年好多梳“造反绺”,中青年妇女为“五号”头;而青壮年男子多留平头、剃光头。
  七十年代中期,农场妇女曾一度流行中西式花布罩衣,颜色多为雅素色大花图案,后也有用花的确良制做的,但后来逐渐为尼龙缎、织锦缎、软缎之类高档布料所取代。冬季罩衣多用大红或桃红色线布做面的便服棉袄(初期只有新婚女子才着此种颜色,后推及未婚女子及少女),而后是最高级的驼绒、晴伦棉、缎面的中西式棉上衣,外罩半长的呢子大衣,足蹬半截高跟皮靴或皮鞋。
  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开放”和“改革”政策的实施,外国影视片大量流入,西方的生活方式也逐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尽管我场属边陲小场,但“小而不土”。穿着打扮可谓紧迫时代潮流。男子留长发,大鬓角,穿喇叭裤、牛仔裤;女子烫发、戴耳环,染指甲已不再被视为“异举”。西装更是普遍流行。春秋季节,一般人都是质地精良的笔挺的西装,颜色也由开始时单一的兰、灰色而变成淡黄、淡灰、大红大紫等较鲜艳的色调。节假日,茶余饭后,在公共场所大有“五光十色”、“光彩夺目”之感。
  近年来,农场又盛行夏季中青年妇女穿裙子(西装裙、统裙、百褶裙等),青年女子穿蝙蝠衫、连衣裙、旗袍之风。开始衣料为中长纤维等,现已被尼龙、平绒、乔其沙、英姿沙所取缔,质高式美,高筒的尼龙丝或真丝袜,在这里已屡见不鲜。炎热的天气里,戴上镶着花边的新式太阳帽,各式变色镜,这样“全副武装”,更是别有一番风姿。
  现在农场的冬季也早已不是“布棉衣”的世界了,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仿羊皮夹克、滑雪衫、羽绒服。成年男子穿的则是真正的皮夹克。中青年妇女则换了“银枪呢”、“烤花呢”、“麦而登呢”等高档呢料,毛领毛袖口的长呢大衣,服装款式新颖、大方,头戴拉毛长绒围巾,绒线套帽,更显得雍容典雅。
  总之,这里的人们一直在追随着时代的步伐,服饰越来越考究,充分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饮食
  饶河农场地处边寨,交通运输线长,故本地主、副食以自产自食为主。
  建场时主食以高粱米、小米、大米、白面和部分玉米面及玉米楂子为主。副食除自种白菜、萝卜、大头菜、葱、土豆、豆角、波菜、芹菜、韭菜、茄子、大、小辣椒、生莱、黄瓜、西红柿外,打鱼自给自食。
  从1959年起,粮食自给,以面粉为主食,尚有部分大米和玉米面由外地换来。
  主食的制作:馒头。山东人称饽饽。有在馒头中间加小豆馅为豆包;饼:有千层饼、单饼、春饼、馅饼、糖饼及发面饼;面条:有过水面称冷面、打卤面和炸酱面。山东人打卤子是将肉、菜切碎块炒之,加海米、鸡蛋;东北人炖莱不浇卤叫热汤面。包馅食用:饺子——用猪肉和芹菜、韭莱、大辣椒切碎合成馅子,将面杆成园薄片,然后包之,待水开即能下水煮,食时用酱油,将大蒜捣成沫混合,将饺子沾其而食;馅饼一其馅制作与饺子同,然后用面包之,杆成饼,在锅内烙熟。尚有年节做苏饼、炸麻花、油条、油饼等。
  水稻:本场自种数量在逐年增加,达到供应是远远满足不了的,大量食用的是外换而来。农场主面食,大米主要是年节或来客煮食。现行粮食供应标准分为:机械修理、粮油加工、砖瓦制造、基建工程、木材加工为重体力劳动者,标准为50斤或45斤、42斤不等;商业服务行业38斤;医务、文教、场部干部及中学生36斤,家属30斤,11岁以下按年龄供应。
  副食。豆油每人每月供应一斤,在节日或农忙时有补助,蔬菜,除自种各种蔬菜外。尚有早豆角、水黄瓜、水萝卜、豌豆等。猪肉,家禽和蛋类自养自食为主,市场供应各种罐头食品为家庭所常食。
  从1966年开始培植和引进果树,各家园内一般载有果树。夏季商店市场销售西瓜,待自种西瓜上市,便很便宜了。秋后,商店开始销售从外地运进来之苹果、白梨,尤其商店各种水果罐头常年不断可谓满足供应
  三、居民
  初踏荒原,在这一望无际的三江沃野上,无居住房屋,放下行装便动手搭草窝棚。用两根较粗一点的木料,搭成人字架,几组人字架用三五根长木连成一体,上面搭上草,里面用木头搭起个床,便能睡上三五个人,这就是草窝棚。也是解决临时居住的一点办法,冬季便不能使用了。
  冬季为了暖和,盖地窨子。将平地挖一米多深,从平地起有50公分的墙,朝阳面装上几个窗子,上面盖上人字屋架或一面坡形,用大泥和小叶樟草压上,门前挖出阶梯,屋里既可搭火炕又可搭床。冬季居住也确实暖和。
  为了防潮使室内有充足阳光便盖起马架子。和普通土房盖法一样,只是从大山开门,门向阳,有一窗,东西两面各有一窗,室内用条子编的床,每个马架子可住五、六个人。有探亲携眷而归者,另外几个便挤到别的屋。这个房便归属新婚夫妇。在马架子里第一个降生者就是项志强同志的小孩。但可惜的是,因为没有医生,又难产,孩子生下只活一天就离开了人世。他即是建场第一个诞生者,也是第一个离去者。
  随着家属不断来场,便开始盖大泥叉墙房。将草垛成半尺长,和泥一起用叉子叉墙。刚开始,一次叉一米多高,第二天就全坍了下来,后来找出经验,一次叉四、五十公分,待干了再接着叉,盖好后里面抹上泥便能居住。
  还有的用柱脚将房架支起,墙用木杆夹上;也有用筏片垛墙;还有条子夹墙的,里外抹上泥也就成了房子。
  当有土砖窑烧砖时,房子前墙和四角垛子就用砖砌,其余部分用土坯,室内抹上沙土,刷上白灰,和砖房比较,室内并无两样。
  从1957年到1967年,整整十年,老垦荒战士们就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下,艰苦奋战在北大荒,可以看出我们的垦荒战士刻苦精神是多么可贵。
  八五九农场时期,因为多次变动,对房屋建设也有直接影响。而饶河农场成立后,场部又多次变点,为了战备需要,最后定在楛矢山脚下。开始盖砖瓦结构临时战备房,当时虽能居住。但至今已倒坍无几。
  从1984年开始,为老干部和科技人员盖较好的新房,约70~80平方米。到1985年全场有73%住上砖瓦房,过去那种老少同居现象已是很少了,有的还设有会客厉、书房等。室内家俱摆设整齐。讲究。
  四、行
  刚建场,只有人行小道,是人走多了大家踩出来的。1969年以后开始建路。虽是土路,晴天和冬天能通车,就是人行也很方便。以后开始铺砂石路面,交通以自行车、小型车、汽车及摩托车为主。外出或探亲出场有公共汽车直达饶河县或建三江管局驻地,再转乘火车。水路乘船可到佳木斯或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