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方言 本场人员来自全国廿七个省市自治区。由于来源范围大,因此北方方、,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在我场均为人们所用。但本场干部、职工的绝大多数为本省及山东、辽宁、河南、河北籍人,所以使用北方方言者为多数。这里主要记叙北方方言中的东北、华北等几个次方言。
本场人见面打招呼时,多数人习惯说“干啥去?”有的将“干啥”二字发音为(gàhá)。称什么时候为“多昝”,例:“你多昝来的?”,意为“你什么时候来的?”。做肯定的回答是“嗯哪”。称来客人为“亲戚(qi?)”。称他人办事比较有主意,叫“有老猪腰子”;没有主意、办事不机灵叫“发(diáo)”。称比较调皮的人为“疵毛”。称场合地点为“圪塔”,例“在什么地方?”谓“在哪圪塔?”。称闲淡为“唠喀”、“闲扯”,关里人谓“拉呱儿”,叫角落为“旮旯”;山东籍人称自己为“俺”、“俺们”,河南语为“咱”;东北语为“自个儿”发音为“jìg?r”;多数人谓拿作“求”(pi?)如: “回家求钱”;放下为“撂下”,称动作快叫“快溜的”,有些省区人将跑称为“
”,例快跑为“快
”,农场人习惯称热饭菜为“熥饭”、炖莱为“熬菜”、“烧菜”,将酱油称“青酱”,醋称“忌讳”(此为沿袭旧社会商民的习惯),称马铃薯为“土豆”甘兰为“大头菜”、玉米为“苞米”,成熟的玉米为“老苞米棒子”,未成熟的谓“青棒”,煮玉米棒为“烀”苞米,吃嫩玉米为“啃青棒”。有大部分人称大豆为“黄豆”、称稻米为“大米”。炊事用帚叫“炊帚”(此为山东、文登、北京语),东北人多为“刷帚”。本场人无论大、小烧柴统称为“柴禾”,例“抱柴禾做饭”。谓点火为“烧火”(东北惯用语)。称木柴量制为“溜”(一溜为1米高,4米长,0.6米宽)。
在田间劳动的一些术语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去田间干活叫“上地”,又叫“下地”。 “上地”为山东籍语,“下地”为东北、辽宁、吉林语。在田间拔草叫“娠草”,锄地为“铲地”。田间作业所用的小手扶拖拉机叫“小蹦蹦”或“小四轮”。称山谷或沟谷为沟趟(tàng)子,公路或田地两侧的排水沟叫“壕沟”。
在一些动物的称呼上,本场的方言有:称泥鳅鱼为“泥里勾(gòu)子”,鲑鱼称为“大马哈”,黄
鱼为“嘎牙子”,叫花鼠为“花里棒子”,叫貉为“孬头”,称七星瓢虫为“花大姐”,水鸭子谓“野鸭子”,山鸡叫“野鸡”,叫牛虻为“瞎蠓”,蚋蠓为“小咬”、 “糠皮子”,叫老鼠为“耗子”,孵雏母鸡为“老抱子”,雏鸡叫“小鸡崽”,小羊谓“羊羔”,叫黑熊为“黑瞎子”。
这里的人们习惯称买面粉为“买粮”,称、量物品为约(yāo)。最近几年,由于人员的流通较大,城市一些较流行的语言也打入我场,例如谓最为“贼”——将“最”的语言加重念成“贼”,(最好——贼好、贼棒、贼美),对别人的言行感到满意称“够意”,对上级领导或父亲、岳父等称为“老头儿”(表示有尊敬和爱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