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二、她把心交给了这一家人

二、她把心交给了这一家人


  
  农场妇联主任尚莉华,是1966年哈市下乡知识青年。她自愿与本地普通工人吕庆生结婚。婚后,她爱护弟妹,孝敬婆母,她把一颗火热的心交给了一个生活并不富裕的普普通通的家庭,被人们誉为好媳妇,他们的家庭,1983年被红兴隆农场管理局授予“五好家庭”,1983年被全国妇联授予“五好家庭”的光荣称号。
  小尚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在小尚和吕庆生谈恋爱的时候,小吕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小吕早年丧父。当时,一个多病的母亲,弟弟妹妹都在学校读书,一家六口人只靠小吕和姐姐二个人六、七十元的工资维持生活,负担是很重的。有些“热心人”都替小尚但担心: “一个城市姑娘能承受得了这副家庭的重担吗?”面对现实,小尚毫不动摇。她说:“我是个共产党员,不能做金钱的奴隶,要做移风易俗的促进派。”她决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小吕共同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翌年,他们结婚了。她不讲排场,不操办,没要吕家的一分钱,家俱也没做,而且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钱给婆婆买了毛线,织成毛衣,并且买了衣,裤等送给她老人家。小尚又给爱人买了毛衣,把自己的手表也送给了对方。同时又分别给其他的小叔子,小姑子买了礼物,真正成为当时移风易俗的带头人。
  婚后,她处处敬重关心婆婆。她的婆婆由于多年积劳成疾,风湿症很厉害。小尚听别人说每天喝点药酒能治风湿痛,就到处托人买药。她买了鹿茸、红花、人参,又配上鹿筋,打了酒,泡上给婆婆喝。就是经济再紧张,小尚从来也不让酒瓶空着。由于她的关心、孝心、婆婆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
  当初,他们所在的十四连是距离团部较远的一个连队,看一次电影也很不容易。为了让婆婆开心,她节衣缩食,买了收音机,放在婆婆的屋里,先让婆婆听。每逢连队放电影,她从不让老人落下,自己在家看孩子。1981年饶河县建立了电视插转台,地处边陲农场连队也可以收看到电视了,小尚又四处张罗,立即买了一台电视机,让婆婆愉快地渡过晚年。
  小尚对婆婆可谓是百依百顺。1979年,婆婆想念自己的二位老人,小尚就亲自将婆婆送到鞍山去看望双亲。1980年国庆节前夕,又将婆婆送到北京去看望她的女儿,临回来时又去了鞍山。老人们对小尚的孝心感到十分满意。
  长期的共同生活,婆媳互敬互爱,媳妇视婆婆为亲妈,婆婆也把媳妇看成自己的亲女儿。有活儿,在这个家庭里,婆媳抢着干。为了减轻婆婆的负担,不让婆婆洗衣服,小尚曾给婆婆约法三章。在她生孩子的一个月里,婆婆从未叫她下过一次地,每天四、五顿饭调着花样侍候她。
  小尚不但孝敬婆婆,对小叔子、小姑子也如同对待自己的亲弟弟、妹妹一样。逢年过节,小尚首先想到的是小姑子、小叔子。张罗着给这个添件新衣服,给那个置条新裤子,而她自己,一件黄上衣伴她渡过了十多个春秋。平时自己省吃俭用,有点好吃的,总要留到在场部上学的弟妹们回来时才吃。碰上家里没什么东西可调剂的,小尚也总是要设法,到食堂或其它连队买些好吃可口的鱼或肉为他们改善生活。就连自幼生活在自己家里的大姑姐的孩子,她也向侍候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为他洗洗涮涮,从不嫌弃。邻里们也敬佩地向她伸出大拇指。
  由于婆媳、叔嫂、姑嫂等关系非常融洽,全家人也积极支持小尚的工作。所以尽管几年来小尚多次调动工作。但是从未因为家庭负担重、孩子小而影响工作。几年来,小尚多次被评为场、局级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荣立了三等功,1982年她被评为省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为四化建设而尽心尽力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