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饶河农场,退休干部孙立军一家人四年如一日奉养非亲非故的八旬老人赵效颜,为他养老送终的动人事迹,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
  八五三农场退休老工人赵效颜退休后生活在我场,只身一人,生活不能自理。开始被农场十三队附近的农场敬老院收留。后来,敬老院的几位老人相继去世,只剩下赵大爷一人,敬老院不宣而散了。1978年,孙立军调到十三队任队长。他直接担负起照顾老人生活的责任。冬天派人为他拉柴、买煤,秋天为他买粮、送莱,关怀备至。每逢年节,老孙怕老人一人感到孤单,就让孩子们把他接到家中,同家人一起共度佳节。平时家里改善生活,做点什么好吃的,也是这个请、那个送的。碰上老人有个头痛脑热的时候,更是全家人围着赵大爷忙活。儿子请医、女儿端药。有时为了使赵大爷的疾病早日痊愈,他们一家还经常把赵大爷接到家里住上几天,由于全家人的精心照料,每次赵大爷都是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老人心里着实喜欢这一家人。
  1981年初,孙立军从地处西通地区的十三队调到饶河县境内的一分场任副场长。赵大爷象失去了主心骨一样,几次拄着柳条拐棍儿找到孙立军,述说独自生活的艰难及对他一家人的思念之情。后来干脆找到法院,坚决要求孙立军做他的赡养人和财产继承人(其实手中仅有的千百元钱,早已被一些见利忘义的人瓜分而光,财产从何而来呢?)热心肠的孙立军一家明明想到了收养老人之后的种种麻烦、负担,但还是在住房并不宽敞的情况下,收养了这位老人。
  就这样,1981年3月24日,老孙将穿着肮脏破烂、拄着一根柳条拐棍的赵大爷,接到自己的家中。第二天,老孙夫妇就用自己的钱为老人从里到外添置了一整套新衣服,为他做了新被褥。老孙的两个儿子同老人住在一铺小炕上。老孙的小儿子孙平,一天没遍数的为老人端屎倒尿,他不嫌弃。有时夜里老人睡毛了,对睡在旁边的孩子拳打脚踢,偶而半夜里掉到了地上,也要孩子们把他从地上抱起来,而这些孩子也都是从无怨言的。
  老孙的爱人刘桂珍侍候老人更是尽心尽意。上了岁数的人,吃饭要特殊照顾,老刘单为老人开小灶,面条、饺子、蛋羹,调着样地做,就是全家都吃饺子,也要为老人单包些肉多莱少的。老人想吃鱼、肉,价格再高,也要为老人买着吃。赵大爷眼神不好,每次吃鱼,都要先为他把鱼刺剔光。有时来人去戚的,多做上几样莱,老人行动不便上不了桌,老刘就单为老人盛好饭莱,送到跟前,大桌上几样莱,老人的碗里也就有几样,定是不会缺一样的。
  赵大爷来到老孙家后,为了让老人处处开心,老孙专为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放在他的跟前,开关自如。为老人准备的白酒、糖果、饼干也从没有间断过。这幸福的生活,使老人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常常高兴地唱起“小放牛”,逢人就说:“我真是上了天堂了。”
  来到老孙家的第二年,老人由于年岁过大,神志不清,有时大小便失禁,常常弄得炕上地下、被褥、衣服,到处都是。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充满了难闻的气味。老刘下班回到家里,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二话不说,先为老人洗涮干净,换上清洁的衣裤,才去做饭。而饭后拆洗缝补又是一顿忙活,可老刘从来没有嫌麻烦产生过反感。而平时一家人洗衣服,更是忘不了赵爷爷的一份儿。
  赵大爷到老孙家后有“几不出门”。为了老人理发方便,老孙专为老人买了理发推子,理发不用出门;想吃点什么、用点什么,只要说一声,买东西不用出门;小来小去的头疼脑热,医院买不到的药,老孙自己花钱上药铺买,看病不用出门。
  看到老孙一家对他这样好,侍候得尽心尽意,老人逢人就说:“他们不是我的亲人,可待我可真比亲人还亲哪!”有时老人自己也感觉过意不去,对老孙夫妇说:“用我的退休金给孩子买点什么吧!”他们回答: “这些钱是国家发给您养老用的,您就享享新社会的福吧!”他们没占老人的分文。
  1985年4月30日,八十四岁的赵效颜老人在昏睡一天一夜之后,满脸含笑、悄然离开了人世。老孙一家人向发送自己亲老人一样,为他料理了后事。装老衣服是老人在世时亲自指定的式样,从脚底到头顶,一切穿戴预备齐全,老人是十分满意的,送到火葬场火化之后,又为他买了骨灰盆,避免了旧社会孤独老人弃尸荒野的惨剧发生,送葬回来之后,老孙又招待了帮忙的邻居和同事们。
  了解事情始终的人们,都由衷地向老孙一家人伸出了大拇指,从心眼里佩服这一家人。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切实体现了新社会尊老爱幼的社会新风,是真正具有“精神文明”的一家。